在当前哟管西医的治疗措施有哪些呢?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管理又有哪些技巧呢?临床上的中药发展模式有哪些呢?本文选自:《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药理与临床》是中国药理学会主办、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具体承办的中药药理学专门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历届主编、常务副主编都是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从创刊伊始迄今一直是学会发挥引导该学科发展作用的主要场所,因而《中药药理与临床》是以成为我国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代表性刊物。
摘要:医院及临床医生要重视存在的问题,改变过去歧视中医的观念。树立一种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祖国医学基本知识的理念,调动积极性,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普及中医基础知识。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使临床医生掌握基本的八纲辨证及用药原则,做到合理应用中药制剂。
关键词:中药临床,临床医学,医学职称刊发
一、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1 盲目用药
由于医生缺乏中医基础知识,用药过程中,寒、热、虚、实基本病证分辨不清,而导致盲目用药,违反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受药商、药厂宣传的影响,在科里形成的习惯性用药,几乎每个患者都用同一种药。如脉络宁注射液,因介绍本品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血栓的作用而用来治疗动脉硬化,脑血栓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这无可非议,但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该药性偏凉,有清热养阴作用,对无热、无阴虚的患者虽有血淤也不宜应用。尤其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阳虚寒凝者用后反而加重病情。又如参脉针剂能强心升压,改善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但在应用时,宜根据患者的体质酌情选用。偏热体质用后会出现牙痛、咽痛等内火症状;二是医生对某些药物的功效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一般认为大活络丹祛风湿,六味地黄丸补肾。殊不知大活络丹辛香走窜,药性温燥,对红肿热痛的急性期关节炎不宜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肾阳虚或兼实证不宜用。临床上往往可见到舌红苔黄厚燥,脉滑,湿热很重的关节炎患者,医生还用大活络丹;舌淡苔白厚腻者用六味地黄丸。这都是原则性错误,应引起重视。
1.2 久用不止
会诊过程中,常发现有些中成药,从入院一直用到出院。对体虚无明显兼证,需要用补益药的患者,可以较长时间服药。而对虚实夹杂的病症,应本着“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的原则酌情用药。如脾胃虚弱所致的胃胀、胃痛,可暂用六味安消胶囊、保和丸之类行气消导治其标,症状缓解后,改用健脾益气的香砂养胃丸治其本。还有老年习惯性便秘,临床经常用番泻叶冲剂。老年便秘多为气血亏虚,大肠津液不足所致,宜缓补兼用润肠通便之品。即便用番泻叶这类攻下性烈之品,也只是在紧急情况下临时运用,不可久用。有一典型病例:某患者,66岁,男性,患“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心力衰竭”。入院时,服用冠心苏和丸1个月,出院后又按医嘱服用近半年。接诊时,患者一派心气不足的表现。冠心苏和丸用于胸痹疼痛,久用则耗气伤正。何况是一老年患者,又有心力衰竭,更要谨慎用药。
1.3 多药合用
在临床科室中,特别是内科系统,个别医生常同时将多种中药制剂联合运用。如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银杏片等功效相近的药物重复运用。有的甚至将药性相反,相互拮抗的药物混合使用,往往影响疗效。目前我们对医学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中医药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作为中国的临床一线的西医生,脚踏在中医药宝库的福地,完全应该和可以发掘祖国医药的宝贵资源,充实自已的医疗技能,更快更好地为患者,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医药学而奋斗。
二、 西医应用中药
西医应用中药的时候我们学习中医思维和技巧。首先是当医学生时,已有简要的中医课程,执业后还有许多形式的“西学中”的培训学习,只要感兴趣和主动学习,向中医老师求教和实践的机会有的是。西医学习中医,首先要拼弃向不科学倒退的思想。其实,能治病就是科学。至于科学依据,有的已揭示,有的尚待揭示;其次,还要拼弃西医搞中医难出成果的看法。作为临床医生,更快更好地治好我们遇到的疾患,就是成绩,至于出科研成果,西医使用中药,或许更容易出成果。我在学医和进修的老师中,就有不少有高深医学水平的西医专家,他们在临床用药时根据需要,中西并重,中西药选用,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如虎添翼。如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解放学中将级军医、中央首长保健医师田时雨,如中华医学会广东皮肤学会会长,中山医学院皮肤科教授,中山二院皮肤科主任曾凡钦虽本科毕业后又留学外国,掌握着本专业的高尖理论和技术,仍在诊疗中应用以前学过中药知识,按病情需要开中药处方,在他的治疗“红斑性狼疱”书着中,也专列了中药疗法。他们的成就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和并重的科学性。
三、 利用优势,研发创新
西医生研究中医,使用中药,开展中西结合的优势在于:(1)我们掌握了现代医学的基础顾理论和研究方法,而过去写出中医经典的前辈名家当时没有掌握到;(2)我们中国的西医有这个环境开展中西结合,而外国的医生办不到。这两方面的优势就可以取得比前人和当代外国人都得不到的成果。此外,他还根据临床疗效,拟定了几十个药对。他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也颇为客观:“中西医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才能提高疗效。”祝老的这句话,其实也鼓励西医参与到中西结合的实践中去。
四、 建议与对策
加强中西医协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医院中医科医生可分管指导各科中药制剂的应用,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虚心求教学习西医知识,双方互利,共同提高。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科普宣传,使广大患者懂得服药方法、用药禁忌等中药常识。
综上所述,纠正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刻不容缓。只有科学合理地用药,才能使中药制剂在临床医疗中,真正发挥其功用。生活,工作在中国的西医生,面对祖国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的氛围,有与中医和中西结合医生共事的有利条件,又有应用中西结合临床医疗的宽松环境,真应好好掌握机遇,为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促进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做出贡献。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