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文史类论文发表论维吾尔族舞蹈教学发展新模式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5-05-14

  摘要: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舞蹈教学,艺术论文范文

  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较早实行农耕经济。维吾尔族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维吾尔族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宗教信仰,在他们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现。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蹈活动。回鹘时期民间与宫廷的乐舞活动以及佛教对歌舞的影响,在唐宋以来的史籍中都有记载。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发展和创新。

  一、 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具有多种文化底蕴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天山南北各地,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维吾尔族舞蹈所诞生的古代新疆,是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交汇处,又是亚洲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世界的大迁徙的舞台。历史上的新疆人民伴随着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维吾尔人的歌舞艺术,以热情奔放、细腻深情而著称。充分显示出维吾尔人,爽朗乐观的民族个性。

  二、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维吾尔族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以及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

  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符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的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的微颤动律多见于平稳节奏的表演中,在哈密地区一些中、老年人的舞蹈表演中常见;“刀朗舞”第一组动作“奇克曼”中,此动律特征尤为明显。

  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舞姿的基本特征。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充分运用,使其动态多样,造型优美;表演时在配合各种眼神,“移颈”、“打指”、“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点缀,从而形成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在“赛乃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等三种类型。

  自娱性民间舞蹈

  自娱性民间舞蹈中最常见的是“围囊”,“围囊”一词维吾尔语意为“玩儿吧”、“跳吧”,是各种场合随意挑的自娱性舞蹈的泛称。

  围囊形式自由,无论男女老少,不拘一格,只要能和上曲调的节奏就自由起舞,尽情发挥。围囊虽属自娱性舞蹈,但带有表演性,其中不乏精彩的表演,人们在跳舞时多用“赛乃姆”的曲调,节奏平稳,且又非常丰富,所以人们又把这类舞蹈称作“赛乃姆”,于是“赛乃姆”就成为自娱性舞蹈中表演成分较多,又有一定规范的舞蹈形式。

  礼俗性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属于礼俗性的有:用于迎宾,欢庆礼仪的“夏地亚纳”;宗教仪式节日活动的“萨玛舞”;喜庆、婚礼中的“纳孜尔库姆”;按照刀朗习俗进行的“刀朗舞”等。这类舞蹈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宗教、礼仪舞蹈以及西域古代鼓吹乐的表演形式。

  表演性民间舞蹈

  表演性民间舞蹈可分为徒手的与使用道具的两类:徒手表演的如“纳孜尔库姆”、“描眉化妆舞”;持道具表演的如“盘子舞”、“萨巴依舞”等,多是古西域乐舞遗风。

  维吾尔族舞蹈在生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不断的融合自身的力量,改造其他多元外来力量,从而酿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舞蹈。她不隶属于任何力量,只属于她自己。

  四、 教学重点在于抓住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特点

  接触维族舞的第一个特点是腰背挺拔。这一特点贯穿于舞蹈的始终,也是风格的突出特点,对此必须予以理解。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一书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特点归纳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五、 典型动作的学习

  滑冲步类动作剖析

  滑冲步是“刀朗”、“赛乃姆”第二节奏的主要步伐。它由于音乐节奏决定动作中的符点特点,形成自身的动作规律。突出表现在2至3拍的瞬间变化中,也就是在符点中完成“提、点、拧”一组中三个动作。

  摇身点颤类动作剖析

  摇身是指维族舞上身基本动律而言。一般运用在垫步、进退步和原地各种舞姿中。它自身形成不了独立的动作,而是通过其他舞姿来体现它的动律。摇身点颤的特点是,由膝部连续的颤动以及一脚掌有符点节奏的点地动作而带动肩部有符点节奏的向前慢送,收回快的前后摇动,进而带动头部随体而摇的旋摇动感特点以及膝部上下颤动的双动动感特点。

  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维族歌舞艺术是反映维族人民文化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此仅仅介绍了维族舞蹈的一部分,它的艺术魅力,它的生命力都是充满活力,从而经久不衰。维族舞蹈的教学要紧紧抓住挺而不僵的状态,多符点的节奏,颤而不窜的动律这三个要素,并随教学的深入而不断的加强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维族舞蹈特有的动作风格特点。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