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在地球历史中有着40亿年左右的发展进化历程。大约有1500万种生物已经绝灭,它们的一些遗骸保存在地层中形成化石。古生物学专门通过化石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学多偏重于对化石的分类和描述,来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被引入古生物学,相继产生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支学科。有人建议,以广义的古生物生物学代替原来限于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的古生物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职称论文下载
生物的类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类群的划分,这个学科就是分类学。林奈时期的分类以物种不变论为指导思想,只是根据某几个鉴别特征来划分门类,习称人为分类。现代的分类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根据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通称自然分类。现代分类学不仅进行形态结构的比较,而且吸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进行分子层次的比较,从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现代分类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的系统分类和生物在进化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课堂有效性和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有效性就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课堂有效性在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法的参与包含以下3个层次:行为参与(动口、动手等)、认知参与(自主思考知识形成过程)和情感参与(兴趣、体验等)。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参与式教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几种方法
1.实物激趣法。实物激趣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作为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我们教师要留心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的鲜活资源。利用实物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盎然。其程序是:实物激趣——提出问题——相互讨论——练习巩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教师首先拿出1包加酶洗衣粉,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加了酶的洗衣粉为何洗涤效果好?学生看到平时经常使用的洗衣粉居然与上课内容有关,顿时兴趣大增,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相互讨论得出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洗衣粉的使用说明,提出新的问题: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温度为何不能超过60℃?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最后要求学生用该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加酶洗衣粉如何保存,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实物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实际并不遥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渗透快乐教学的理念。
2.图片法。图片法是指通过动手制作图片,把抽象的知识以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把课本中的理性知识形象化,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抽象词语。因为抽象的知识是从具体的感性材料来的,只有正确地返还到生动可视的材料中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图片,能够更好地掌握图片所传递的信息、知识。其程序是:确标——作图——交流——练习。例如,区别减数第1次、减数第2次及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图形往往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图片法来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教师出示教学目标,接着让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注意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然后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自己动手绘制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形。同样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绘制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形。通过绘制图形,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特点,掌握各时期的特征。再让学生把有丝分裂、减数第1次分裂和减数第2次分裂中期和后期的图形加以比较,相互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以练习的形式巩固知识。
3.导生实验法。导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课前选出几名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导生,教师先教这几名学生,在实验课中,再由这些学生指导小组其他学生进行实验的方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但由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中学都是大班教学,实验课上教师往往不能亲自指导每一位学生观察、操作等,致使学习效率降低。针对这一情况,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导生实验法。其程序是:示标——演示——引导——评价。例如,学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通过该实验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演示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等操作,选出导生,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导生操作该实验,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在全班做实验时,每位导生指导一个小组的同学,教师则对各小组进行总的指导,最后各小组的同学相互评价找出该实验成功和不足之处。这样做,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帮助,即时解决碰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参与热情,学习效果显着。
4.情境讨论法。情境讨论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提出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启发,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表层走向深层。其程序是:目标定向——创设情境——师生研讨—巩固练习。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为教与学进行定向,接着创设一个小情境: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阑尾炎患者和“非典”患者,两人准备走进教室,问其余学生,是否欢迎他们进来。学生思考后不让“非典”患者进来,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请学生思考。接着,播放“非典”的视频资料,包括“非典”时期的新闻报道、人们新的卫生习惯、政府及医院采取的措施以及控制SARS病毒的研究成果等。这段视频资料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现有疑似病人要隔离?人们出门为什么都戴上口罩?等等。每个小组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后,相互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再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成果,最后师生由“非典”这一传染病的例子,共同归纳出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
5.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物教学中反复尝试这种方法,发现学生特别乐意参与这种教学活动。其程序是:选择主题——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估总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来进行选择。例如,在讲授各种细胞器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把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学生扮演1种细胞器,先小组内部讨论自己扮演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每组推选1名代表模仿马季相声中的“五官争功”来夸夸自己,这样易混淆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就能清晰地被学生记住了,接着让7名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使学生体会各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构,教学需要选择以上方法,也可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
三、使用参与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机会能参与进来。设计原则是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兼顾少数理解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有兴趣参与,并逐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并能求同存异。当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能面露微笑,尽管他说的不对,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指出期待。
3.避免生搬硬套分组讨论。参与式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分组,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分组与否,要看该班学生是否容易掌控,所设问题有无小组讨论之必要。如果分组的话,小组人数一般不要超过4人。还应该注意,不是每节课都分组教学,中学生天性贪玩好动,分组便给他们集体说话、不思考问题提供了机会,这样,课堂效率就势必低下,所以在分组讨论时还应充分考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