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 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药理学,中医建设,医学论文发表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药理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药理学理论。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尊重科学规律,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规定,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1.医德高尚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医德的概念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历代医学家十分强调学医、业医必需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要求在行医过程中不分贫富、贵贱、清廉正直。三国时候,吴国侯官董奉治病不取钱,病愈使栽杏,轻者一株,重者五株,如此数载,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救贫,“杏林春暖”便成为历代医者医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2.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行业由单一社会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医院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来医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医生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医德修养下降,甚至谋私现象严重等负面效应。就学生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主观性不强,单纯因为对医学有兴趣而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很多学生是“被学医”,或是依赖于父母之命,或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或者因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而选择学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牢固,道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的贯彻缺乏力度,缺少有效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等等现状,导致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医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3.医学生医德形成特点
医德素质形成是医学生由医德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责任自觉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医德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甚至潜意识,并在日后从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渐续培养才能形成的过程。医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而非仅仅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足够了的,所以应当使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医德有知状态。医德自觉即医德责任自觉,是一个医生医德修养内化的最高境界。医德无知、医德有知、医德自觉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的三大必经阶段。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注意顺应和遵循医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观。
4.将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专业教学中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药理学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药理学教学过程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药理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医德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4.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思想《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见自古以来,均强调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媒介。在讲解每一例药物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都是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此时不妨从关怀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告诉学生如何选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如何用药才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做到用药疗效又好、花费又少。可见,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本思想的培育过程。
4.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药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明确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即药物药理作用,这是药理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教授内容,药物安全性则是强调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药物的双刃剑作用。例如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笔者经常提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给人类带来的警示,药物“反应停”虽可明显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但却是导致“海豹畸形儿”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物是把双刃剑,诸如此类的用药案例在药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有利于反复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在教育医学生学习药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更要学生学会利用这种辩证思想权衡药物的利弊,科学利用其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毒副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
4.3以病例为中心的药理学理论教学模式是实践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多年药理学教学中常采取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间适时强化医德教育,此种模式因为紧密结合临床知识,突显药理学的实用性,所以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药理的兴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潜意识里逐渐形成了医德医风的正确观念。这种模式将医德教育穿插于不同系统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使医学知识与道德教育更有机的结合,达到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与医德教育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抗菌药物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目前临床医疗实践面临的难题——抗菌药物滥用危害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强调指出,对于患者而言,滥用药物可能存在导致医源性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死亡的风险;对于医生而言,存在违背医疗道德准则,要负道义上的责任,甚至需负法律责任的风险。导致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医源性因素,也存在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常识等因素,这些对盲目医疗、过度医疗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部分患者存在“Doctorshopping”现象。在讲解如何用药时,要教育学生,一味的单纯迎合病人心理以图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从而滥开药、多开药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为医学道德所不容的,借此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医德医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医学知识理论教育与医德教育的相结合是医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将医德教育融于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医德知识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认识到从事医务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德意识,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建立医德潜意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