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机应用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是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是计算机学科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是在社会活动中的如何参与和对其实施给予方针指导的活动。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和非数值应用两大领域。非数值应用又包括数据处理、知识处理 ,例如信息系统、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 、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计算机职称论文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航天技术等。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单位,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仍然短缺的奇怪现象。经过研究表明,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一单的技能要求,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求学生除了传统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职业道德、外语、计算机等等。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素质课程,如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是否应首先抓住“大”,然后兼顾“小”,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尽量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状态,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在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中,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明显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把学习过程融合成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进行课程的设置,教师紧跟市场的变化,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修订”后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