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农业论文发表探究当前水稻种植管理新技术发展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15-03-30

  摘要: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

  关键词:水稻,农业种植,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中介绍说: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10-25毫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

  《农业科技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技术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果树园艺等专业的科学论著、试验研究报告、推广技术、农业科研动态及国外农业考察报告等。刊载文章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取材真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计量标准,编排规范。

  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染色体2n=24(Shu et Qu 1985, Yao Z.1984),x=12(Mukhergee et Debnath 1985)。

  1 水稻生育特点

  我市属于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生育期为110~160d,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可分四个时期:幼苗期(萌动、发芽、三叶期);分蘖期(始期、盛期、末期);穗分化期(长穗形: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膨鼓时的孕穗期);结实期即成熟期(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2 需肥规律

  2.1 吸收量

  水稻正常生长必须吸收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是施肥的主要元素,每形成100kg产量吸氮2.1~2.4kg、磷0.9~1.3kg、钾2.1~3.3kg,氮、磷、钾比例为1:0.5:1~1.3;硅虽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水稻对锌反应较敏感。此外,水稻吸肥量还与气候有关,营养生长于高温季节中进行的吸肥量常常大于低温季节生长的,其中以磷素最为明显,这是因为低温对植株吸磷的抑制效应最大,若以30℃时的吸收量为100%,16℃时磷的吸收量降至55.9%,而氮与钾分别降至68.3%与78.9%。

  2.2 吸收率

  在移栽到穗分化的营养生产中,钾的吸收量较大,占吸钾总量的31.0%~43.5%;氮次之,为26.9%~36.6%;磷较少,为15.8%~22.4%。幼穗分化到抽穗的生殖生长期,养分吸收量显着增加,氮为47.2%~53.6%,磷为44.4%~50.9%,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为56.6%~69%,这是水稻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抽穗到成熟期,氮吸收显着减少,为16.2%~33.3%;磷的吸收比较平稳,为33.0%左右。生育后期,水稻吸收的氮、磷仍在16%~33%。故氮、钾肥要前中期施用,同时要施好穗粒肥以保证水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3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一般是在前三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产10%。

  土壤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水稻每1kg籽粒需N2.1~2.4kg、P2O50.9~1.3kg、K2O2.1~3.3kg)。

  4 肥料施用技术

  施肥是夺取水稻丰产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为667㎡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它们均是在不同发育时期形成的,各期施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适时、适量分期施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肥经验是看天、看土、看苗分期施好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

  4.1 基肥

  多以肥效稳长且含元素齐全的有机肥料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

  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各种肥料元素的基本需要,使稻苗扎根后能及时吸到肥料,促进早发。

  用量: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于耕前施用,为使基肥及早发挥作用,逐步改为浅层施用,即在干耕上水后施用,靶田时将氮、钾肥施入。一般667㎡施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40kg、硫铵20~25kg、硫酸钾8~10kg、硫酸锌1kg。

  4.2 返青肥

  插秧后3~7d,追尿素4~5kg。

  4.3 分蘖肥

  分蘖期是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决定期,也是扩大稻苗营养体为形成壮秆大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分蘖肥要适时、适量,使之能在基肥释放的配合下尽早地促进分蘖,以达到预期的穗数。同时,分蘖肥还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穗分化或拔节之前氮素过剩。从栽插到分蘖停止一般有35~40d,但并不是在这个时期内出生的分蘖都有效。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的有效分期较短,从栽秧算起只有20d左右,在早春气温较低情况下可延长到25d左右,在高温和带土移栽情况下只有15d,且早出生的分蘖成穗率高、穗形大。早生分蘖从分蘖出生到主茎拔节的时期长,有较充裕的时间赶上主茎生长,因此,追肥一般在插秧后10~15d,追尿素10~12.5kg;插秧后25~30d,追尿素8~10kg。

  4.4 穗肥

  拔节长穗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的时期,对结实率与粒重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期施肥可形成足够的产量容器,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符合预期要求,形成理想的株型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的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良好的株间受光效率,为增加抽穗后的灌浆物质奠定基础。控制无效生长,减少稻株在氮素同化时消耗贮藏糖类的数量,增加抽穗前的灌浆物质贮备。

  4.5 促花肥

  为增加分化颖花数,有效施肥期一般在穗分化前的6d到分化后的4d,最有效是在分化前1d到分化后1d。

  4.6 保花肥

  为防止颖花退化,在穗分化10d左右,(有效施肥期在分化后的7~14d)一般是倒二叶抽出1/3、穗长2~3mm时施用,其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可667㎡施尿素5kg左右,以抽穗前叶色能略褪淡为宜。

  4.7 粒肥

  粒肥可延长抽穗后叶片功能,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般667m2追4~7.5kg硫铵。对于抽穗速率不快、叶色偏浅的地块,可提早于始穗期追肥,一般田块粒肥追施不宜迟于齐穗后10d。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