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的并依靠社会舆论监督和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医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医务人员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医德情感与医德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建立在对病人健康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的,不以医务人员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
关键词:医学道德,医学教学,医学论文
事业感是责任感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医德情感,即把事业看得比个人利益、生命还重要。强烈的事业感能激励医务人员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愤图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并能为病人的利益承担风险,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德原则。医德情感与医德理智是辩证统一的,即情感需要理智导向、规范,理智需要情感激活、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德情感具有理智性。医务人员热爱病人的情感并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建立在医学科学基础之上的,必须在医学科学允许的范围内去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务工作人员比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是由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仪态行为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2]。然而,当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滑坡,主要体现在部分医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医德水平不高等方面。抽样调查发现,约20%的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有些人为了追求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些人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地位而学医。有的医学生竟然认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当医生能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在对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内的600名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做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去;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0%的人表示《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作用较小;91%的学生表示“两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学时太多、效果欠佳;64%的人认为医德医风教育在大学阶段开课为时尚早[3]。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因为医学生只有具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成人、成才[4]。
2、医学生职业道德缺陷形成的可能原因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学被归到自然学科当中,简单的把医学等同于生物医学,医学当中所包含的社会学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偏少,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普遍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把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5]。
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职业意识,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启蒙价值,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小资、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这个职业应该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意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6]。目前,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强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这一部分群体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了隐患。
2.3 部分医务人员的不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医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思维活跃,欠缺生活经验,品质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容易侵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关系的人道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医务人员滋长了动用医疗技术谋利的动机。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收受红包,甚至盗窃、买卖器官等,显然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相违背的。来自某医院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药占抽查病历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药经济学原则占18.6%,无指征用药的占11.2%,部分原因是与经济利益有关[7]。这些行为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成为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3、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医学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和德国多达20%~25%,而我国的仅占8%左右[8]。低比例的医德教育课程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课时比例,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区分开来;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医学课堂教育中,坚持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原则,将大医精诚、医者“仁”术、“博爱”精神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树立医学生对职业和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实施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调研、个人演讲、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3.2 提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之外,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文知识结构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学的交叉结合中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科学素质教育内涵,出现了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由于多数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进修、外出学习、出国留学、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3.3 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积极文化。通过宣传医疗行业中正面积极的文化,树立榜样,讨论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等方法营造出校园医德文化氛围,让医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感受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人格,进一步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在临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维护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试者的同意知情权,要尽可能地把受试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学试验会给受试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无论这项试验有多重要或者试验成果多有价值,都应该放弃这项试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患者,绝不能把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或者是活体标本去对待,应该教会医学生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和奉献对象,并在学习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临床预防中,要树立重预防的思想,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对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监控和报告。在医院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以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前提进行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关怀。
3.4 降低环境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为医学生未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医疗行业救助、善良和公平的伦理特性,而不应该把卫生事业当成是医院和个人乃至国家的赚钱机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让医疗卫生行业减少市场化行为,回归公益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3.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加拿大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网络手段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把医疗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学生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广泛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这些做法,无疑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6 着力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思维要创新,做法要创新,不能再有所有学生上大课,搞吃大锅饭的做法。我国目前的医学生教育中,临床、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区别,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显得生硬,针对性和可信度都不高。应该根据医疗、护理、药学、预防等不同专业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疗伦理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探寻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网络信息化手段,拓展“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来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通过探讨人生价值、精神文化的力量等人文课题来不断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其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甚至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促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职业道德人格,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从而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健康。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