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拥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备的知识,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只注重发展其中的一方面,就会造成不和谐,缺少美德和健康的情感,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一种谋生技术。有效的教学应当促使学生向上、向善,使学生得到智慧、勇敢、诚信、友善和公正等美德,而不仅仅是重视知识层面上的积累,甚至以学生得高分、上好学校为目标来培养学生,这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教学论文
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证明,一切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思考和实践),才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由于预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师若重视这一环节,就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确保预习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预习要求;预习要求尽可能地体现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以宽容、鼓励的态度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仅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一 从兴趣入手,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
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儿童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有效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灵活处理,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将教材化静为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小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教法,围绕教材要求,指导儿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或观看视频或排演课本剧或自己写故事结尾或畅谈感想等,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启发指点。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启”,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发”。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为本小组的研究活动做贡献。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独立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三 课堂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爱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清代教育家颜吴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应及时称赞,当学生发言不对、说得不清楚时,教师应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肯定他们的能力,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和动力。教师只有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作用。
四 重视美德和情感的培养,全面评价学生
有效的教学,应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绝非以知识累积为唯一目标。教师应更为注重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和健全的情感。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要差异的学生能熟练地实施差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实现有效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