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职称论文发表看当前经济发展新应用制度措施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15-03-07

  摘要:国债的发行既有对经济积极的作用,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2010年末我国的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占当年39.8万亿规模GDP的16.33%,相对欧美和日本这些经济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表明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债潜力,但近几年我国国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不断上升,平均达到了30%左右,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考虑到政府的各种负债,政府的偿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权衡国债对于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寻求适合能够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发行规模。

  关键词:国债市场,融资,预算,经济论文发表

  国债结构合理,既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的潜力,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要,也有利于降低国家筹资成本,减轻财政未来的负担。因此,在国债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上,我们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针对市场需求状况,考虑近几年国债的总体情况,确定国债的发行品种及期限,确保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趋于合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一个稳定活跃的国债市场,既可以为国家提供较为固定的融资场所,及时筹措所需资金,平衡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可以为投资者理财提供便利。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快国债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国债一级、二级市场,形成较为科学、严密、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尽快推出国债预发行制度,夯实国债市场基础,使国债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全,逐步形成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规范有序的国债市场,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促使国债市场走向成熟与繁荣,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国债对储蓄的影响

  无论是凯恩斯均衡理论,还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在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前提下,投资总量和投资方向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程度,因此,投资和储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债是政府影响储蓄和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赤字型国债通过税收的平滑作用保持储蓄的稳定增长,建设型国债直接扩大投资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移。

  (一) 国债对税收的平滑作用

  国债对税收的平滑作用是指政府预算经济的繁荣或萧条出现盈余或赤字,当赤字时如果增加税收就会加快衰退,而用发行国债来代替税收可以保持税收的平稳,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

  古典经济学框架中,政府财政主要是消费型财政,除特殊时期,不能用国债资金直接形成财政支出,因此,国债发行与财政支出没有直接联系,主要表现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赤字型国债。按照巴罗的国债理论,国债发行的主要功能就是平滑税收,并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在经济萧条时期,税基下降,税收减少,赤字国债增加;在经济高涨时期,税收增加,财政状况好转,就有可能不发行国债甚至净偿还国债。

  根据债务中性理论,债务和赤字对经济没有影响,因而不可能决定出预算赤字的最优路径。而在现实经济中,不管政府支出和税收基础如何变动,预算赤字可以被用来平滑不同的时间税率。如果时间间隔相同,最优化要求对劳动收入征收的税率应该是唯一的。这一恒定税率要求在政府支出水平高于正常情况时有预算赤字,在相反情况下则有结余,预算赤字可以用来平滑不同时期的税率。当预算赤字完全由国债融资时,国债融资就可以平滑不同时期的税率,即国债发行额的变化能够保证税制的稳定,减少税收扭曲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 国债与储蓄和消费的关系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消费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储蓄的大小就与收入和税收有关:当经济衰退时实际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如果税制不变,预算赤字随着政府的临时支出相应增长。如果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则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表明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将加剧经济衰退。而如果用发行国债的方法,就可以保证税负的稳定,不会抑制经济增长。所以说,减税国债不能增加消费但增加了储蓄,因而不能扩大消费需求但保证了总需求的稳定,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态。

  二、国债对投资的影响

  国债除了通过对税收的平滑作用保证一个稳定的储蓄率,使投资资金的来源稳定,还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是政府发行增支国债来扩大投资,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取决于国债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由于政府部门投资的低效率,挤出效应会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国债投资是通过利率机制实现的,对经济增长的净效应是不确定的,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对利率弹性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如果国债发行和投资支出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可以认为挤出效应存在,反之则可以认为政府投资支出增加的效应大于对私人部门的排挤,净效应大于零。

  此外,国债支撑的政府投资支出增加一般是发生在经济萧条或者衰退时期,这时私人部门缺乏投资,政府投资的增加不仅可以从投资方面扩大需求,而且国债增加的资产效应还可以从消费需求方面扩大,产生诱生投资的效果,从而带动私人部门投资的增加。

  我国政府国债发行对私人投资部门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具体看,国债发行与社会投资总额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国债加快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于弥补私人部门投资不足,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国债实现剩余储蓄转为投资

  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经济中,储蓄与投资往往是不相等的,如果令储蓄减去投资的差额为储蓄剩余,当储蓄剩余为正时,说明一部分储蓄没有转化为资本,投资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实现稳态,政府通过自身的信用活动实现剩余储蓄转化为投资;反之为负时,说明投资过旺,经济过热,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政府的信用活动主要有国债发行和政策性金融等,假如政府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实现剩余储蓄的转化,那么就有储蓄减去投资等于国债。国债具有财政金融双重职能,国债发行可以吸收信贷市场上剩余的储蓄资金,通过政府支出转化为投资,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四、我国国债政策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分析

  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发行国债由最初的弥补财政支出的不足成为国家扩大中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国债发行逐年增长,年度发行额由最初的几十亿元到1994年的突破千亿元,尤其是1998年以后,国债投资成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直接运用国债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到2009年国债发行额已经突破万亿元。

  1998 年以前我国一直采用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方针,1998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出口减少,开始出现居民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情况,经济增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图1可以看出 ,1998 年开始我国物价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虽然在2000 年和 2001 年有所回升,但是并没有回到 1997 年的水平,而且到了 2002 年,各类主要价格指数又低于平均水平。面对这样一种通货紧缩、种类物价指数下降的情况,我国中央政府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政策的运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债发行量大幅增加。如图2所示,至 2003 年底我国国债余额达到 22603.6 亿元。通过以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宏观经济效应,有力地扩大了内需,对总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得我国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3 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有力带动了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宣告通货紧缩时代的结束,但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私人投资增加势头迅猛,推动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我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及时遏制了我国经济过热,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出现流动性偏多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为此,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部分外汇储备,以抑制货币流动性,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我国 1997-2010 年的经济增长与国债发行情况。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我国国债发行额在一定水平上不断增加,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增长水平。国债发行和国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国债在发行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