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教学论文论述当下教学发展的新应用措施及意义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5-01-17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应当自觉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列。高校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校园文化的核心提炼和凝聚,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层具体化,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更是高校文化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以高校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先进文化的理性诉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发展,教学管理

  高校价值观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原点展开的有机的结构系统。从字面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从组织学角度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为追寻统一的目标、实现共同的使命,在高校发展中形成的最为核心、能够指导高校全体成员发展、能被全体成员所普遍接受认同的、能够体现真善美信念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设当代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又要承担高校文化建设的职能使命;既要汲取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容,更要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既要体现高校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当今时代精神。

  高校历来是知识和价值的坚守者、传承者,也是创新、变革的推动者,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可以综合概括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诉求。能不能发挥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能不能使高校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力地凝聚和统一起来,在于能不能积极倡导这个动态发展的和谐。

  当下,高校处在价值观的转变和游移之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前沿”,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软实力”。目前国内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研究有初步的探索:一是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作了初步界定,二是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三是初步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和实现途径等,但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还没有概括提炼出来。张正认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诸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他提出高校核心价值观应围绕办什么样的高校、怎样办好高校、培养怎样的学生这三个问题来确立;指出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认为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全体校园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实现途径。陈耀玲给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使全校成员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也是指导学校及其成员所有行为的根深蒂固的原则,包含着真、善、美融合而成的群体价值观,同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抽象概括为主导性、依从性、认同性、稳定性、抽象性和理想性。因为论文的主旨是在“培育”上,所以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作了详尽的阐述,论文颇有建设意义地提出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容为求真、至善、臻美、达健、习作,但论文主要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学校而言的。

  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高校一直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前列,但至今尚未明确提出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规范性的高校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系。如果长期缺乏明确的标准、内涵和要求,不仅会影响高校价值观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效果,也会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有人认为高校文化建设就应该倡导多样性,不应“千校一面”,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展开?虽然各高校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主体特色和时代差异,但高校的文化定位决定了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必须相对固定,同时也需要在文化多样性中明确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导向,这就给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契机。

  高校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核心价值观孕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可以拓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滋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理想,孕育真善美的精神文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为凝聚高校思想精神提供信念和内涵上的不竭源泉;为促进高校创新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具体的价值尺度。

  习得——原指语言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古人云,“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读天下书未遍,不能妄下雌黄”。在高校核心价值观中“习得”意更在对先进文化价值的传承、运用。狭义的理解是指专业及文化知识的丰富积累,广义的理解可以指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在高校文化价值的熏染下的提升和发展。习得既是高校最基础的文化价值传播使命,也是最宽广的人才素质基础。

  创新——创新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高校师生在文化追求中,更重要的是不断涵育创新的品格。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引领价值更新的活力有赖于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师生提供创造性空间,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研究,是个体通往精神上、智力上的成熟之路,也是人类发现真理之路。

  发展——在社会变革中,高校的发展应始终保存自身最重要的传统价值和特征,坚守自身的目标、使命。因此,高校的发展始终应与本质需要相一致。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既是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更是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多元文化价值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在发展中动态和谐的目标诉求,最终是为实现“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诉求,求真就是求真知、持真理、事真实,求善就是追求向善的人格品质和仁爱的人文关怀,求美就是美善相合,追求诗意生存。真、善、美既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的理想价值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至高追求。

  三、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途径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外在的硬件建设和内在的价值认同两个层面,但在实际的建设中,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并不是截然两分的,而是一个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本质在于价值认同问题,价值认同必须源于高校现实生活的整合,生活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价值观需要经过生活整合、提炼才能逐步形成。生活德育论认为:“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非反思性选择是指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作出的不假思索的选择,自主选择则是意志的自由决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巧妙设计暗示,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使核心价值观持久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将高校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化,使之与高校师生的内在道德环境相衔接、吻合,利于高校师生形成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

  教学塑造——坚持“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核心理念,让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文化的滋养,同时逐步对高校核心价值观作出自主选择。要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教学塑造是主渠道,美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美日两国高校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利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来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注重各学科教学的“载道作用”。美国高校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的课程群中,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主流价值观整合、充实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其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均能体现和贯穿价值观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优点,在教育资源和课程整合方面整体渗透,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教学塑造的过程是高校价值观塑造和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流变与积淀过程。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带有时代性和个人倾向的形式直观层面表现,因此是各具特色、生机勃勃的,而在多彩纷呈的日常表现背后蕴藏着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承的稳定性,比如教师与学生在日常表现中可能或严肃求真、或活跃激进、或宽厚仁慈、或洒脱不羁等,师生们在共同创造“高校现实风格”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凝练成高校核心价值观,即对“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不变的塑造;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体现在各个不同课程设计的特色形式表现与稳定价值追求中,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活跃多变的,其终极目标恰恰都是塑造和传承“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高校核心价值观。

  在发挥教学塑造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在精髓的规章制度保障,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以“无言环境表核心价值”,在分享网络多元价值观时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巧妙运用它的凝聚作用,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暗示作用,促成师生的自觉选择。

  价值认同是高校师生对已形成的群体价值观念及体系的认可,并以此为价值准则来导向、调适、规范、控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及体现其目标、意识、规范等的认可、内化过程;对校风、校训、优良传统、当代精神的认可和内化轨迹。价值认同机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支配高校师生的态度、理解、信念、行为的内心关键尺度,能不能被高校师生自觉选择并认同通常需要经过知、信、行三个关键环节的统一。因此必须把高校师生知、信、行的规律与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结合起来,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氛围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和整合作用,不断促进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知、信、行三者的协调、统一和强化。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效使用语言载体,语言本身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包括外显的行为、内隐的思维模式、内在的价值观,关键是不断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支撑而成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及行为模式,通过各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增强高校师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师生逐渐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本的思维模式,由此夯实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形成思、言、行一致的核心价值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和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具有生活气息的流行话语、鲜活典型的事例、通俗易明的道理,把高校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如果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和经验,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容,相信高校师生会在感染和熏陶中自觉认同,并不断把这种认同的力量进一步渗透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实践中去,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