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英语教师论文谈英语教学新发展技巧制度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15-01-06

  摘要:根据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依据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设定整体目标,并根据目标统筹涵括教育内容,在整体教学系统加以设计之后,在不同的阶段设立科学、合理的测试形式,并以此作为受教育者的阶段目标来实施教学。如果这些分析不存在大的方向性偏差的话,那么我国英语教育中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就相对地显而易见了。由于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层面,我国的英语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概念,教学活动便显得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和功能性。相对而言,考试的作用和结果因为“显著”出现了局部的“环节错位”或“本末倒置”,应试变成了整个宏观英语教育活动和微观教学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试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在于应试教育本身。随着高校英语教育自身定性和在上级系统中定位的完成、系统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合理化,应试教育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育发展,教学科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已经获得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尽管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其整体发展的成果是远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上的失误。理论研究的错位———业内理论和学术研究的重点是文学和语言学———使得我们长期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当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率的低效(“费时低效”曾一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代名词)和学习内容缺乏足够的生活关联性使得国人开始对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但是,中国的崛起需要大量、及时的知识能量,而在政治事务国际化、经济活动全球化、新技术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英语来获得。中国的教育不能没有英语,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高校英语教育。现实中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根源并不在英语教育本身,而且是可以得到改正的。这也正是本文撰写的动机所在。

  所谓的“学科定性”自然是指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属性;所谓的“系统定位”是指高校英语教育在上一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定性”和“定位”代表着高校英语教育实践中努力和投入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英语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率。笔者之所以提出“学科定性”这一问题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系统。

  高校英语教育界的理论与学术研究分别属于“外国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等领域。一方面,从认识上讲,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这样一种庞大的教育活动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系统,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有大量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出现,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笔者曾提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是由三个层面的18个部分或成分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教育系统。虽然在范围和分界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表1所显示的诸多主要和重要方面,如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系统与结构构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目前都没有得到研究或应有的研究,而现实中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才存在或出现的。

  学科上的正确定性是保证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获得健康、全面、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是我国社会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曾经提出,旧中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曾有过较好的有机结合。这固然与一些的特殊历史条件有关———如当时中国的高校几乎完全没有母语版的专业教材———但这种有机关系的存在毕竟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后,这种有机关系便消失了。这里虽然有一些正面因素的作用———如母语专业教材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在中美关系恶化、“左”的思潮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作用下,英语教育的地位急剧下降。无论原因是什么,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高校英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理地位被破坏,而且始终未能得到恢复或者重建。功能是通过系统得到实现的。在系统运行中,只有当一个部件或组成成分与系统中其他成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该部件或成分的作用或功能才能得到实现或体现。这就是“系统定位”的意义所在。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到有机或合理的位置,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获得真正发展的又一个必要前提。“学科定性”和“系统定位”不仅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获得真正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认识基础和前提———以下的讨论将循此方向展开。

  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一直没有正确的教育目的,并因此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功能失效,这听上去也许有些耸人听闻,但不幸的是,这确实是客观事实。如前所言,由于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未能在社会教育系统的高等教育阶段找到合适、有机的位置,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始终未能确定客观、合理、准确的教育目的。1952年,高校“院校调整”后,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只剩下区区百余名教师和三百几十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一个四亿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一数字对于社会教育或者国民教育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尽管从1956年秋季学期开始,高校英语教育逐渐重建,但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的“大跃进”都对高校英语教育的重建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然影响最大的要算1958年颁布的指导新中国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针”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要探讨的是高校英语教育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按照付克先生的记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主要体现是在各种教材(注:从1963年起,我国的高校开始有了统编系列教材)加入了以介绍革命导师的生平与论述和介绍中国革命历史与现实为内容的课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体现就是让各类学校的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工业、农业生产劳动。无论“方针”制定者的动机是什么,这些做法无法让高校英语教育有机地结合到高等教育的系统中。从此之后,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在目的层面一直处于相当程度的“迷失”状态。由于功能是为目的服务的,目标的“迷失”必然会产生功能的失效。这应该是对大学英语多年来一直“费时低效”的另一种解释。笔者曾就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阐述过个人的观点:世界文化整体上仍然处于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基本单位”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民族文化曾是社会教育的绝对内容主体,民族语言曾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和传播手段。但进入20世纪后期,人类生活的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这其中的一个体现就是知识的维度、构成和更新速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一个结果是:单一的民族文化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受教育者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知和其他民族文化知识。人类需要一种(功能上类似于“民族通用语”的)“族际通用语”。由于历史和现实诸种原因的作用,英语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一“族际通用语”。需要澄清的是,就人类文化整体而言,语言的首要功能确实是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语言的首要功能是知识载体和传输工具。据此,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现实和未来的基本或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建设和更好地保证个人的生存发展这双重目的———获取民族语言无法获取或是借此可以更好获取的那部分知识。在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的前提下,确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目的,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理性行为的系统中,内容是由目的所决定的。如果将英语教育的基本目的确定为知识的获取,那么关于高校英语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安排。按照一般的惯例,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应该获取的知识分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基本范畴。在1949年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一直贯穿于这两个领域。由于当时的专业教材系统都是英语,专业领域的英语教育是系统、全方位和实质性的。在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领域,当时的“大一英文阅读”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包括思想性)、语言艺术性、基础语言知识等三个层面展开教学。但是在经过了“院系调整”之后,重建的高校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上再无关系(过去十几年里,虽然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这种课程往往只是一种“点缀”,受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的英语水平难以借此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得到保留的高校英语教育课程中,基础语言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体乃至唯一的考虑因素,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艺术性成为可有可无的因素———而且在现实中基本上没有成为教学内容。由于缺失专业领域的英语教育,而在素质教育领域的英语教育中又放弃对于教育内容知识性和语言艺术性的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教育内容的知识范围方面只涵盖了应涵盖内容的很小一部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将英语教育有机地结合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系统中,而这种结合在知识层面的体现就是将英语教育有机和全方位地融入到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领域中。由于各个专业对于英语教育的要求不同,本文将不就高校专业教育领域的英语教育展开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专业领域的高校英语教育应该真正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整体发展。在素质教育领域,英语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一切相关的知识范畴。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领域里,英语教育所应该涉及的十二个知识范畴如下:哲学、历史、法律、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时事。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除了系统、动态的基础语言知识,每一范畴的知识系统性和特有的知识属性,文体、风格、修辞等语言艺术层面的知识也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是教育的“物化”体现。只有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领域及素质教育应有的知识范畴和层面都得到良好的实施,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代社会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可以说这种要求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但迄今为止,高校英语教育的主体课程形式不仅依然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和知识线索,而且以“必修课”为主要的教学和课程模式。高校英语教育的这种形式既不能真正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又违背现代社会教育的一般理念。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在教学和课程形式方面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向:其一,作为教学内容层面改革的具体体现,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教学和课程的整体内容上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相关内容上一小节已做探讨,此处不复赘言)。这样才能为“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应有的知识基础。其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以选修课为课程的主体形式。学习者对于英语教育的需求是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显然不能通过同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学习活动得到满足。在考虑到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一般性特点和各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每一所高校应该(像成功的大学食堂那样)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多样化的、富有营养的、美味可口的课程”。这样才能为“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合理和具有可行性的条件。其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加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再是孤立的课文,而是应该向外延伸。这种“延伸”一方面是指作品和相关知识的扩展等校园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围绕着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性开展学术调研、社会调查,了解生活和运用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有益的方向和途径。变革和改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和课程形式是保证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最具体的体现形式。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界过去二十余年中讨论最多也是矛盾最大的话题。一方面,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我们目前通常称为“大学英语”———“应试教育”的批评可谓众口一词,不绝于耳;但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在“狂轰滥炸”之下“巍然屹立”。在讨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时候是不能避开这一问题或话题的。其实,绝大部分关于高校英语教育“应试教育”的讨论和批评都进入了一个误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始终没有形成与英语教育相匹配的认知系统。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直接找到“可见的”英语学习目标;我们也无法对于英语学习的成果加以评估或检验。换言之,对于绝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在此情况下进行的英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教育的管理者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建立起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可见”的目标和成果评估体系。我国的传统和现实都决定了考试是将二者行之有效地纳为一体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应试”是我国绝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为避免盲目而做出的必要选择;同样可以说,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或“应试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我国社会教育制度内的高校英语教育事实上离不开应试教育———这也就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百批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是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不存在问题呢?当然不是。为了说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现行“应试教育”或“应试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曾做过如下比较:社会教育首先要有教育者(整体和个体)与受教育者均可见或预见的整体目标,并根据目标统筹涵括教育内容,然后根据教育科学的规律设计整体教育系统和实施教学。考虑到我国英语教育的外部环境中没有自然形成的“可见目标”这一特殊性,我们高校英语教育就应该以“应试模式”来加以实施。但是英语教育与应试模式的“组合”不能是全方位的,而只是存在于其中的一定层面。较高的、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层面都是高于应试模式之上的。应试模式对于英语教育的有效作用仅限于方法或方法论层面。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只有当我们从理论和认识的高度弄清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并按照这种认识和理解完成教学体系涉及后,才能开始以“应试”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可见”的学习目标。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