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归根结底是要向社会、行业输送中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毕业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是用人单位做出弃留选择,社会给出正负评价的重要参照依据。拥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即已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才识要求,继而获得进入后续考察的权利和自由,这当然是成功的专业训练的必然结果。但是,自古人才标准皆需德才兼备,体现在职业者身上就是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很多时候,道德因素往往更被外界看重。医药行业相关工作领域多少涉及到他人的身体和生命健康,职业的特殊性更加突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正是一线工作者需要的素质,敬业、守业、爱业的优秀品质能够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继而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在其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过硬专业素质的训练,也要注重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中药学,药学管理,医学技术
重视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能力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意味着完全跟科研学术工作划清界线。应用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科研能力训练本身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之一,更是体现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标志。中药行业的一些技术与管理工作岗位兼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中包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可能不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以学术创新为主,但是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的敏锐、大胆提出问题的果敢、科学分析问题的缜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灵活。因此,需要应以培养和使用创思维能力从事中药行业领域生产实践活动,来作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从而使得研究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身份特征,做到名副其实、才当其能。
伴随着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也逐渐步入工业社会的高层次发展阶段,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生产要素提出了新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回归到中药行业内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设置和实行,完善了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了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发展,值得高等教育界和中医药行业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从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后的就业去向即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将目光从教学和科研岗位上转移,纷纷投向中药的研发、生产、质控、销售、种植、贮藏、鉴定与服务等一线部门。经济学家用“一只看不见的手”隐喻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专业人才流向也应遵循类似规律。专业学位在设置培养方向时应该适应、体现并服务于这种变化。同时立足于职业需求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符合“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从行业特征和职业需求出发,坚持培养适应中药行业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导向。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未来职业定位涉及到目前中药行业的各个主要单元,其培养方式必须植根于行业实际来完成。《设置方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工作既要重视过程也应重视结果,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毕业离校,开始工作以后,能够胜任所在岗位,其表征是具备了从事中药相关职业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达到相关医药企业、卫生事业单位在选择、引进人才时的初衷。
与学术型研究生重视“以学科为中心划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中心划分”。具体到各个环节,实践要素贯穿培养全程。课程设置上以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内容为主线搭建框架;教学方式上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情境教学、专业实习和岗位模拟等多种形式;导师指导上采取“论文导师(校内)”和“生产导师(校外)”配伍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实践教学上实现“工与学”有机结合,知识学习中穿插工作生产,尝试“半工半学”、“勤工辅学”、“以工促学”、“真工验学”等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载体依托生产项目和工作任务,适度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构架。根据载体需要,融合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现知识交叉,创新实用的特点。以上种种,皆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着手于实践教学,聚焦在能力本位,不断发展、继续完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