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职称论文探讨地方猪业的发展新技巧改革科技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14-12-23

  摘要:养殖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养殖者往往规划养殖时都比较乐观,没有把生产经营中的市场、疫病、资源、资金断链风险等制约因素通盘考虑。养殖模式与资源和市场不相适应,没有将养殖规模掌握在自身经济能力可控范围。多数养殖者只有前期圈地建圈和购畜资金,而后续饲料、疫病防治、人工、水电等资金投入不足,为将养殖维持下去,多方借贷。一旦市场疲软或牲畜患病死亡,造成损失,就会出现逃避、赖账、恶意拖欠等失信现象。有的为了骗取国家对规模养殖场、小微养殖企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支持,采取趁国家投入建圈之机圈地盘,只建圈不养畜、养畜只为检查或验收、借畜应付检查或验收、虚报浮夸、公路沿线规范、山旮旯不干、政府要搞典型拿钱来,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一旦国家投入中断,马上歇业关门,从而导致养殖业“融资难、难融资”。织金县金龙乡小偏洞肉牛养殖场,2004年建场,2005年存栏牛达460多头,曾是贵州的一面旗帜,2006年由于资金链断裂,养殖场老板刘龙海骗取国家信贷资金200余万元,后因资不抵债而郎当入狱。

  关键词:养殖业,畜牧,农业

  织金县畜牧业生产还是以单家独户的分散养殖为主体,养殖规模偏小,生产方式落后,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生产管理比较粗放,传统饲养方式依然存在,出栏率、饲料转化率及养畜经济效益仍停留在低水平上,自我服务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总量小,人均占有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具有实际经营能力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少,没有大型的龙头企业带动。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层次低、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质量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科技含量低。生产、加工、销售关系脱节,三者之间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产销网络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和社会组织服务化程度化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在织金县广大农村,许多农民都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进行小规模的庭院饲养。这种传统的饲养方式,基本上都是圈舍民居相连,人畜共居一处,生产区与生活区同在一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隔离,一家1~2个圈舍,有的猪牛分开,有的混养。由于放养习俗,所养畜禽在村寨之间自由穿梭,到处觅食饮水,随地排泄粪尿,造成粪便满地、污水横流、蚊虫肆虐、臭气熏天。有的将粪便长期堆积于房前屋后、圈舍周围、村寨广场、道路两旁、田边地角等人畜活动频繁的地方,任鸡抓狗踩,人畜脚蹄携带,满地皆有。

  由于养猪行情低迷、养殖成本高、市场价格波动大,伤害了农民养殖积极性,致使农民生猪补栏积极性降低,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养殖户来说,价格大幅度下跌,将面临严重亏损,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或资金链条断裂,生产能力被削弱,甚至出现大量淘汰、宰杀母畜现象。特别是散养户和小型规模养殖场更为突出,退出养猪产业将成为必然选择。2011年以来,牛价步步攀升,饲养一头能繁母牛,年可获纯收入7000~12000元,一头肉牛育肥90d,可获纯收入1300元,吸引了大量的本地资本和外来投资养牛,甚至出现变卖房屋、车辆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投资养牛的现象。

  动物疫病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养殖者大多数都采用传统的分散养殖方式,人畜同居,猪牛同圈,养殖户之间圈舍相连,鸡鸭鹅狗放养,同村牛马羊同时同地放牧,粪尿随地排泄,粪便任意堆放,往往一头(匹、只)畜禽发生传染病就可能很快传遍全村。集市购畜未经隔离观察,常将自养牲畜赶到牲畜交易市场评价,把生病或病死畜禽屠宰食用。落后的饲养方式,淡薄的消毒意识和危险的生活习惯,轻预防、重治疗、滥用药,致使动物疫病接连发生。许多旧的疫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疫病又在发生,使畜禽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农民增收致富和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受经济利益驱动,所养畜禽感染疾病,不是尽量治愈,而是请乡村兽医、动物防疫员或到兽(人)药店买药治疗,畜注射1~2针,禽喂药1~2d,不愈就低价处理给黑心商贩、无证屠宰场或运至牲畜交易市场兜售,并经常将一些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尸体随意丢弃于村寨院落或农田草地。在一些地方的河沟泡塘中经常可以见到漂浮的死鸡死猪,或任其腐烂发臭,或听凭顺水漂流。粪尿、污水任意排放,疫情管理缺陷、防疫系统薄弱。养殖场选址、设计、建场不规范,通常只建畜禽圈舍、饲料和养殖用具存放室、饲养员生活区(室),而无消毒、兽医、隔离、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普遍存在养殖用具、畜料运输车辆、来往人员进出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洁污道交叉使用,场内氨气、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现象。不仅给动物疫病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也给环境卫生造成了破坏。

  分布在织金县海拔1700m以下地区的草场,由于人口密集,养畜较多,家畜过度啃食牧草嫩芽,加之畜蹄践踏、粪便污染,人为活动频繁,改变了草场的植物学组成,土壤结构也随之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场叶绿体光合作用减退,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重,优质灌木、草本逐渐减少,劣质灌木、杂草逐渐增多。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上地区的草场,由于交通闭塞、气温偏低、举家外出务工和往城镇、街道、公路沿线、海拔较低地区迁居人户较多,家畜少,放牧家畜能从容地选食草场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致使草场较快地进入生殖生长期,茎叶粗老、变黄乃至枯死,一般休眠1~3个月才从灌草丛中心或边缘萌发出新的嫩芽。由于粗老茎叶的阻碍作用,家畜对新嫩茎叶的采食率较低。有的草场则常年无人畜到达,有的草本匍匐倒地,茎叶腐烂,给病源微生物和昆虫的滋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造成了资源流失。有的养殖户只为牲畜准备农作物秸秆,不利用冬闲田土种植光叶紫花苕、白菜、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不调制储备青干草,不搞青贮,尚未完全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困扰。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