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保证各项会计工作的安全稳定进行,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经济控制
为了防范和杜绝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漏洞来破坏公司财务数据的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每个会计岗位分工都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划分,并按照与之相对应的分配权限进行业务操作,形成一套设置合理、分工明确的制度规范来认真执行。其中,计算机软件权限管理有两个方面:用户名和密码管理、与岗位分工相匹配的权限管理,前者决定哪些用户可以登陆及使用系统进行操作,后者则决定用户具有哪些数据操作权限。在分工时,应做到岗位间权责统一、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通过岗位分工审核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从而防止出现内部作弊及犯罪。在当今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公司都会根据内部审计需要和单位工作要求,设置出纳会计、结算会计、审计会计、主管会计等不同工作岗位,层层把关,严防财务舞弊行为。
在当前会计电算化影响下,会计人员不仅可以直接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等操作,亦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传统的会计核算程序里,我们均是通过不同业务的衔接来连接不同岗位会计人员,以此在彼此之间形成一整套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和完整的会计工作体系,这种模式下,各环节的会计工作都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差错率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直观性很强,因为相关的会计文字、数据及关系都是以纸质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任何差错的查找和文字、数据的涂改都可以成为监督的措施;而相比之下,会计电算化操作中许多传统直观的痕迹、线索都已荡然无存,每个会计人员都是依靠特有的账号在计算机上来行使自己的工作权限,废弃或修改后的会计数据都难以再找寻,极易出现差错。除此之外,在电算化模式下还容易给会计人员造假提供空间,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电算化软件都具备自动对账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给会计复核、审查工作带来了难度。
会计电算化下,计算机作为财务系统数据的执行主体,一旦其出现输入操作方法不正确或者硬件运行故障,就会导致明细账目、总账账目甚至财务报表等一连串的数据差错,导致错误的输出数据。特别是在计算机的财务系统软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将会严重影响正常的会计工作的运行。除此之外,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很容易受到威胁,因为数据库保存的格式是公开的,只要行为人懂得一些数据库操作知识,就能轻易登陆会计的帐套系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恶意篡改,给企业的财务安全带来了隐患。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若要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就要求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足够完善。因为在电算化模式下,相关会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都是依靠计算机进行的,企业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库组织和控制功能的强弱就决定了对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调取和修改等操作的高低。比如发生经济业务事项后,会计电算化软件面对即将输入的会计数据将会有相应的控制程序来鉴别,监督其是否有不合理、不规范的经济业务事项产生,从而给予会计操作人员以提醒,使其及时更正输入的数据。当输入应收账款经济业务时,需要录入其所对应的原始凭证的编号等数据,若因一些人为原因带来的会计数据的不完整,则会产生一些相应的提示信息。与输入信息相对应,企业若想要确保会计数据的查询、打印、备份及网络传输等的准确性、方便性等,则须控制输出数据与输入数据是否相一致的核对,有时还需保证内容和格式的一致。
会计电算化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技术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要经常进行日常维护,并进行一些必须的安装、升级、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等。若要维持电算化下计算机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使得电算化软件程序不被病毒入侵、篡改及盗取,就需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严密监控、全程监督、提前预防、实时处理。机房服务器设施安全和终端计算机正常运行是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具体要做到:首先必须安装安全防火墙且要经常对电算化系统软硬件设施进行维护升级;其次要避免发生病毒入侵及人为破坏意外,避免会计数据被非法修改和删除,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然后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存档留查;最后为了确保会计数据的稳定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升级会计软件、更新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时,要层层审批,严格把关。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