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优势,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的责任,不能等到发现问题,再相互推卸责任,而是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沟通了解,加强合作。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存在不对称性,学校主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长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习惯秉性,因此学校和家庭间因努力创设多种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完善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情况的了解,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和度过大学生活。
关键词:教育管理,家庭教育,教育条例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家庭教育实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题,针对大学生,学校和家庭也因保持态度上的一致,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一律平等对待,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异地求学,远离父母,即使是同城求学,也因为课业的需要基本选择住校的生活。此时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式微。从笔者个人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数据显示,所带516名学生中,只跟不到十分之一的家长有过直接联系,其50%是因为学生请假回家需要与家长进行确认,10%是学生在学校有异常情况发生,30%是因为成绩落后的问题,10%是询问小孩的入党问题。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与学校和老师处于“失联”状态,只能通过自己的孩子间接得到关于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第一手资料掌握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实施的效果和影响。此时家长的功能仅限于提供亲情的鼓励和远方的嘱托。
根据各类媒体的报道,目前大学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不绝于耳,学校固然难辞其咎,但是为什么与学生最亲近的家长也不能施展丝毫的影响力,甚至毫不知情。很多家长有着这样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十八周岁,不再是未成年人,学校的环境可以信赖,故完全放手对孩子的延续教育,只要孩子能完成顺利毕业的目标。事实是,因为中国现象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前,智力因素得到大幅度提升,而非智力因素却急需补课,涉及到个性的进一步完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形成、由于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父母必须通过情感支持和行动支持,帮助孩子克服独立生活后遭遇的各种困难,磨练坚强的品格,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三观,从而在迈出校园大门时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积极应对各类的挑战。
父母与子女是血缘自然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感情投入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前述家庭模式中提到的放任型和溺爱型,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的量都不科学,容易导致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也就不能完成在大学里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对许多学生家庭的了解中,家庭结构基本都是父亲承担主要的为家庭创收的重任,解决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则是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负责嘘寒问暖,和孩子在校的情感状况。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项分工明确,同时又是潜移默化、兼容并包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子女的所思所想,认为孩子是自己所生,对小孩无所不知便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在突然离开父母,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人不断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反馈,重新的界定自己,如果界定发生偏差,而父母又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经常发生,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靠自己无力取得平衡,而又没有外力的帮助,导致惨剧的发生。
重考试成绩,轻学习能力。中国的教育传统向来是重视成绩,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也不例外。实际上,大学教育不同于之前的教育阶段,目前中国的前大学教育主要仍然是为准备高考而设置的,其实成绩再好,也只能表明,学生对考试大纲内的内容掌握的程度比较高。而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联性不大。大学作为七成高考学子的入口,不应只是为学生换了一个学习的教室,而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辨明自己日后发展的方向,提供储备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而家庭教育同样也要与此目标保持一致,不要只关乎如何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的持续力。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大学生来自父母最多的关切的提问就是“你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啊?”“夏天热不热,冬天冷不冷?”而不是你现在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烦心事,心情怎么样,与老师学生的相处如何。目前大学生也是一个心理疾病易发的族群,但是任何心理疾病的爆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种影响相互交融碰撞,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出来的。而且容易患病的学生很多性格上是内向胆怯的,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袒露心迹,很多父母、老师和学生又缺乏关于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延误疾病的正确诊断。
重言传,轻身教。孔子说过教育要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对孩子讲述道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将这些道理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孔子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说自己行为不端,就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即使想借助家长的权威进行各种指令,也是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
重呵护,轻磨练。目前大学生中大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戚宁愿倾其所有,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自己主观努力下让小孩远离物质的贫乏,远离挫折。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抱有这样这样的幻想,以为离开了父母监管、书本围绕的梦想的自由之地,实际上却是来到了社会试炼的开始之地。由于生理、心理都没有做出适当调整,导致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在进入大学后进行总爆发,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挫折的认知。正确认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挫折中重新形成对自己对问题形成较客观正确的认识。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