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现代企业运作离不开资本运作,对于国内软件企业资金缺乏的难题,除了借助国家资本的支持之外,充分利用兼并手段、股市融资也是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选自:《软件和信息服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软件和信息服务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软件和信息服务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关键词:软件,计算机科技,软件发展
软件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就是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强风险投资和股市的融资效能。软件行业一旦走向规模化,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对软件产业形成非政策性驱动;同时风险投资等手段也是促进企业孵化和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机动,往往是软件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和革命性因素。
在中国其他行业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情况下,软件行业的步伐显然相对落后。“中国要做世界的工厂”也许就是当前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合适位置。随着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并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为中国成为“软件的世界工厂”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就中国软件在全球软件制造中的地位而言,还显得相对无足轻重。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在软件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导致软件生长质量不过关,实施周期长,成本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内企业的外向型意识和经验欠缺,缺少走出去与国外IT信息化工程合作的经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必须以成熟的企业应用市场为前提,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为做大做强软件行业准备充分的助推剂。软件企业要充分借鉴传统行业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努力探索能够同时满足软件制造规模化和顾客需求个性化的构件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实现软件行业人力资源创新,逐步建立务实、稳健的企业文化,发挥多种融资渠道,并购、整合行业资源,同时加强软件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合作,推动形成分工发达的产业链,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拓展产业链。而我们企业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缩短这一进程,最终通过规模化实现把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产品化程度普遍很低,无论是基线产品,还是关键应用产品和行业应用产品,不仅产品线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且产品本身大都很不完善,没有经过大量应用实践的检验。除了财务软件比较稳定以外,其他产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疵点甚至缺陷。现阶段,我国多数软件企业没有足够的过硬产品来适合特定场合应用,太多的定制开发就不可能实现软件的规模化。
另外,对于软件产业,也只有通过产品化,才能实现可积累、可复制,达到工业化目标。作为完全的知识型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产品化,都可能面临进一步的规模化发展瓶颈,甚至被收购、整合。
软件产业,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链”的概念。生存于“生态链”中各层级的大、中、小型软件企业相互寄生依存,围绕市场需求既竞争又合作,产生“互动”和“借力”效应,实现多赢。
中国软件行业的现状是,没有明确的销售、咨询、售前/售后服务、软件提供商的分工,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生态链,没有诞生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国内软件企业凡事自己做,吝于与合作伙伴共赢。中、小型软件企业得不到成长,中国软件的生态链就始终出不来。
从目前的软件人才分布来说,整体的人才结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占多数,典型的“橄榄型”分布,很多软件业者处于中等水平;而软件行业的人才结构更需要“金字塔”型分布,需要高级人才,也需要产业劳动大军,而这两方面的人才在国内却都严重匮乏。
从企业的人才结构优化角度来说,合理的人才层次、知识结构,甚至年龄结构分布,对于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配备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人才层次的分布,并非“能人越多越好,学历越高越好、越年轻越好”,从人才的稳定性、成本控制角度,都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最终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的软件产业中,普遍缺乏一种稳健的、踏实的企业精神来指导企业的运作。一方面,中国的软件企业大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急功近利、浮躁的作风使得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软件人才普遍有着急功近利的毛病。在中国,IT行业的收入是相对较高的,而且人才的流动率也很高,软件人才的频繁跳槽,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目前的国内软件产业基本上还处于世界软件产业链的中下端,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链系统,企业的业务模式也是比较单一的,很多的企业还是以集成主导型为主,因此中国的软件产业要想实现规模化,就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业务模式上实现创新。 当然,无论是印度模式、美国模式还是其他什么模式,都并非我国软件业的灵丹妙药,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但这不等于封闭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包括印度在内的软件开发的规范化经验,但我们也必须超越印度模式,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软件产业之路。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