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评政工师的论文论中美思想教育管理的不同制度

分类:法律论文 时间:2014-11-05

  摘要:我国高校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自觉把民族精神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缺乏相应的校外实践活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缺乏持续性、长期性,未能贯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国高校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目的。“两课”主渠道教育作用不明显,而且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或者学生社团活动,没有形成齐抓共管、有机统一的教育氛围。随着中共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全社会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有些高校也在学生中开展公民教育、榜样教育、事件教育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高校处于各种文化交错的前沿阵地,当代大学生处于各种文化观念的包围中。大学生又正好处于青春期,他们乐于接受各种新奇事物,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容易对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产生趋同感,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使他们对现实产生困惑,对中华传统表示藐视,价值观念产生动摇,社会责任感相对削弱,民族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流失的危险在不断扩大。

  美国的民族精神是由其国情决定的。以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血缘的混合和文化思想的交融,使得美国的民族精神与移民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美国已经构建起了全社会全方位的民族精神培养体系,美国仅博物馆就有7000多家。美国各州都对境内博物馆、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全社会达成了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共识。美国各地中小学都开设了有关学校所在的社会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知识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及历史遗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热爱。[3]作为民主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是以法律明文的形式规定,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美国都必须学习历史。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以美国历史为主并渗透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的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并树立其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事实也证明了美国人普遍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也是来源于此。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追溯到17世纪“长春藤盟校”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以修习“七艺”和文雅学课程为主要学科。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用以提供一定知识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教育方式。其目标与立位是培养“世界公民”。[刘颖,《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6月]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一项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强调阅读西方的经典名著以奠定个人的文化基础,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意识的任务。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做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近几年相继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对高等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考评等提出了要求,为做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美国学校普遍设置了德育类的课程,但是课程设置自主性较大,课程数量比较多,内容覆盖面广。在美国各大学,校长在国家统一的政治观念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民族精神的独特理解,并按照他所崇尚的某种教育思想来推行高校的民族精神实践。其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结合,从多方面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我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中,课程设置上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方式。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以教师为主体,从外部向学生个体内部“注入”的教学方法是我国民族精神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式。教育者遵照“师道尊严”的传统,照本宣科,诠释经典,受教育者则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只是一台说教的接受器。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缺乏激情和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教育效果不理想。

  .美国主要是进行渗透性教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渗透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教育是美国德育的主要特色,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来体现。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情感等产生影响。在美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必须学习历史,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美国的一些高校很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以美国历史为主并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的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并树立其民族自豪感。

  美国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样,实效性强。比方说哥伦比亚大学就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高校,学以致用,关心公共生活,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如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到公共机构和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以修复历史建筑物;牙科和口腔外科学院的学生为高校附近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牙科门诊。

  .探索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可以专题的形式讲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等内容。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特征。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美国,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如电视频道中专门设有历史频道,天天通过电视生动地向人民进行历史教育,教育人民不忘过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宣扬爱国思想。还有在美国许多青少年能够触及到的产品如:好莱坞大片、电子游戏和动漫里人物的服装、商品的外包装等,都印有美国国旗标志。爱国主义教育也在青年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在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得时事新闻和政治文化信息的方式已经基本大众媒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建设管理好校园网,开设网上民族精神教育阵地,开辟一条可以让大学生自由表达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注并可以进行议政的途径,以表达青年学生对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再次,要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高校要以学术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大型文艺晚会、读书会、演讲会、讲座、竞赛、展览等形式,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氛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增长知识才干,又培育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发扬民族精神。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