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发作时常伴呕吐。女性多发,约为男性的3~4倍,多在青春期起病,发病年龄25~34岁,少数发生于儿童期或中年后。
《中国针灸》杂志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会议及医疗器械产品信息等,对世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很好地指导作用,可从中了解针灸在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
一、临床资料
32例全部是门诊病人,男性9例,女性23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20年,以2—10年者为多见。年龄最小36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9岁。本组病例均经专科确诊,32例接受本治疗前,未经任何治疗者7例,曾经按摩、穴位注射和中西药治疗无效者25例,在针灸期间停用其它一切治疗。
二、治疗方法
1、针具。普通针灸针,针具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可用高压蒸汽消毒后备用。
2、取穴。按笔者对偏头痛的分型的取长循经远取相结合,(1) 典型型偏头痛;翳风、率谷、列缺、合谷;(2)普通型偏头痛取:丝竹穴、完骨、阿是穴、太冲;(3)特殊性偏头痛取:风池、太阳、头维、阳陵泉、局部取患侧、循经远取双侧穴,每日一次,每次3—6次。
3、操作方法:治疗前根据疼痛的部位、穴状,对证取穴治疗,穴位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或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三次)后,按常规方法进行针刺,待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然后起针,1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5—7天。
三、治疗结果
本组32例中,治愈25例(78.5℅),显效7例(21.87℅),总有效率100℅,治疗次数最少13次,最多56次,平均34.5次。
1、典型病例
李xx,女,42岁,工人,2007年5月17日就诊,自述右侧头痛11年余,周期性反复发作,发作时头晕目胀,烦躁不安,声高气精,并扩散至枕部及颞部。查:舌红、少苔、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经专科确诊为普通型偏头痛,应用本法,应选取太冲穴,每日一次,6次后,头目清爽,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次数明显减少,又续治15次,先后共21次治疗,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疼痛未在复发。
2、对照病例
王xx,女,37岁,干部,右侧头痛以3年,体力劳累头痛加重,约一周发作一次,持续1——2天,伴有右眼及右耳部抽痛,重视坐卧不安,不能食睡,神经内科诊断为血管性头痛,中医诊断为少阳头痛,开始治疗取的主要穴位有:完骨、压痛点,远取太冲穴,治疗15次一疗程,病人疼痛无多大变化,续治疗时增刺“丝竹空”留针20分钟,留针行刺2——3次,2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经7次治疗疼痛消失,经半年随访未在发作。
四、讨论
1、 本文采用风型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取穴方法,治疗偏头痛32例,其中痊愈25例(78.12℅),显效7例(21.87℅),宗有效率100℅。
2、 作用机制探讨,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风邪龚于少阳,使少阳经气不合所致,治疗本病《玉龙歌》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指的就是丝竹空穴向后透率谷穴,一针俩穴世间稀,笔者临床实践中也证明丝竹空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穴,因偏头痛最少阳胆经经气相接,且靠近病所,“少阳为枢”,取其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去邪行瘀,远取太冲,亦为“上病下取法,有通调本经经气之功效,进一步增强其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故之功效,进一步增强其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故俩者合用取得了通则不通的效果。
3、 本文采用针灸穴位留针疗法,治疗32例,其中治愈25例,经20天至3年1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4、 本治疗方法具有取穴少、痛苦小、疗效快、经济、无副作用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值得推广。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