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在对初中学生的教育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
人的兴趣在倾向性、深度、广度、稳定性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称为兴趣的品质。笔者认为激发兴趣应从兴趣品质的培养人手。下面仅就兴趣品质的培养问题谈四点浅见。
一、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诱导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兴趣的良好倾向性
兴趣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兴趣所倾向的内容,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基本形成,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兴趣的指向,善于将不良兴趣诱导到学习上来,以获得优异成绩为最大兴趣。由于小学数学内容简单、具体、直观,重计算、轻概念、解题套成法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因而学生刚进入初中后对数学的直接兴趣还不够浓厚。为此要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向学生介绍数学的社会意义、实用价值和广泛应用。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激发起对数学的向往,产生对数学的占有欲。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方法是影响成绩优劣的三大因素之一,而成绩是形成兴趣的杠杆、发展兴趣的催化剂。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发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心理准备、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课后的合理,从而为培养兴趣的其他品质打下基础。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品尝数学的内在美,提高兴趣的深度
兴趣的深度是指兴趣的浓厚程度。要在培养学生的广博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学习兴趣。初一、初二的学生年龄尚小,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把这些抽象的内容联系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他们就会感到乐此不疲。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和内容逐渐接近科学体系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探求数学的内部规律,品尝数学的内在美,更能引起学生的盎然兴趣。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各个角落,“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的”,有时蕴藏单调符号的背后,如ABC中, ∠A+∠B+∠C=180°,尽管三角形的形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等于一个常数,这正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定理、公式、法则成立条件体现了美的严肃性,只要善于挖掘、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体会,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美的源泉,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三、开展第二课堂,广泛阅读课外书,扩充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范围。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发展多种爱好,不仅使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品质,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初中学生精力充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为开辟第二课堂、广泛阅读课外书提供了心理依据。这项活动有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数学素质。第二课堂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举办数学专题讲座;开辟数学园地和数学墙报;撰写小论文、寻求小窍门等。举办数学讲座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形式,课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智力优秀的和比较迟钝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此外,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让学生在书中寻求乐趣。
四、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教学方式,强化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的持久与稳固。兴趣一旦发展到持久、稳固的程度,就会形成爱好。只有稳定的兴趣并经过长期的钻研才能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初中学生缺乏忍耐性和持久性。而好奇心和好胜心较强,教师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规律利用知识和兴趣的迁移,逐步引导他们热爱数学,从而稳定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和眼睛瞳孔的变化,特别是利用讲练结合的“短效应”方式来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理解知识的状况不断调整和变换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新异性。信息反馈应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随时作出肯定和否定、赞扬或责备,有时用一个微妙的眼神、不寻常的声调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
以上四个品质的培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全面安排,统筹兼顾,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