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有相关报道下肢大隐静脉留置针造成的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增加趋势,因此,对长期卧床和有心脑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应用留置针。一般保留时间不宜过长,且应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同时,加强肢体的运动,预防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适用于在抢救且上肢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
本文选自:《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主要报道普通外科、胸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耳鼻喉科、放射介入科、超声介入科、肿瘤科等领域微创技术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应的实验研究,器械的改进与发明。以高中级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办刊宗旨为传播微创技术,促进国内外微创外科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微创外科的发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共450例次,男270例,女180例,年龄54岁~95岁。
1.2材料: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敷贴,稀释肝素液20U/ml, 其余用物同静脉输液。
1.3封管方法:用20U/ml的肝素液3ml~5ml脉冲式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当封管液剩余0.2ml时,用小夹子卡住延长管近心端后拔除头皮针)。
1.4评价标准:留置时间96小时,病员无疼痛不适,无静脉炎发生。
2、方法
2.1自制表格,由静脉留置针操作者(穿刺者、封管者、拔管者)填写病人使用留置针情况。对操作者按留置针操作规程进行培训,经考核均合格。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2.2本次调查采用双盲法,操作者与病人均不知道调查目的,排除了人为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2.3A组选择手背静脉,B组选择头静脉中上三分之二,C组选择肘窝静脉,D组选择前臂掌侧静脉,E组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
3、各组穿刺结果比较见下表
分组留置时间﹤96小时留置时间96小时合计A42例48例90例B27例63例90例C30例60例90例D12例78例90例E34例56例90例合计155例295例450例4 讨论
手背静脉较丰富,且表浅易见,但因患者大部分的活动都由手来完成,手背易打湿和与其它物体碰撞摩擦,造成敷贴卷边、敷贴内汽水形成,渗血,渗液,因而不利于固定,最终造成留置针脱出,渗漏,甚至静脉炎。因此保留时间不长。但穿刺成功率高是它的优点。且符合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使用血管的原则[1]。适用于输入普通药物且输液时间短能配合的患者。因此,在手背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时,应注意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妥善固定,发现敷贴卷边、敷贴内汽水形成,渗血时应及时予以消毒后更换敷贴。
头静脉下三分之一,特别是腕部,粗、直、弹性好,而被很多护士所选择,但桡神经约在肱桡关节下3 cm之间的范围内,桡神经分为浅支和深支。在临床中当选择桡骨茎突部位进行头静脉穿刺时,如果操作不当或失误,极易碰触桡神经浅支,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症状,患者会立即感到针刺或电击样疼痛,并向手背拇指、食指、虎口等处放射,可能伴有不自主抽搐或颤抖等症状[2]。因此,穿刺者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了解与静脉相伴行的神经的解剖。进行头静脉注射时,选择中上三分之二为宜,下三分之一适用于手背静脉穿刺困难,输入普通药物且输液时间短的输液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主诉,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留置过程中病员出现疼痛时及时拔除留置针。
肘窝静脉含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是可见的静脉里面最粗[3],易固定,最易穿刺的,但它位于肘关节处,不利于患者活动,往往出现渗血或者输液不畅,影响留置时间,故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应首选肘部静脉,以便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而不应浪费时间到处找血管。
前臂掌侧皮肤较白,静脉表浅易见,好固定,且不影响患者活动,因此保留时间较长。但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4]。只要病员合作,注意日常护理和观察,此部位的血管可作为输液时间较长的患者首选。
静脉留置针期间,应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有刺激性的液体及黏度大的液体应安排冲管[6],且宜相互间隔,避免对血管刺激较大引起液体外渗,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非常广泛。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大大减少了输液外渗的几率,对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非常有利,赢得了时间。穿刺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活动、输液周期来选择合适的血管,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的作用[7]。使用留置针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使满意度提高,同时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节省了时间,便于管理和应急抢救,使护理工作者能够分散精力,更多致力于观察病情及总结经验,也便于更好地护理病患。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