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物学中动、植物分类部分的内容,相对空洞、繁琐,为增加这部分内容的直观感受,我带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制作小型孢子类植物的整体标本,大型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茎叶标本,以及叶脉标本。本文选自:《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承办的,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管理者的高端国家级权威科技期刊。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立足教育网络,服务于教育信息化,解读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全面报道中国教育网络建设现状及成就,研究探讨教育网络建设的经验与问题。介绍国际上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及时报道相关政策及重大事件,广泛反映围绕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重大应用及重大事件,为领导、专家、师生及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中学生的需要,有益于中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和自身发展,更为老师上课提供了很大的开阔空间,所以抓住课本中有益于学生健康需要和知识需要的部分,以这部分内容为核心在课堂中开展态度教育,可以变生物课堂为趣味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行为倾向。我们可以从情感出发,在中学生这个最佳的青春期阶段,影响以致内化学生们的感受和意向,以期达到态度教育。
一、从情感感化到态度初培养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但由于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更注重直觉,缺乏更多的理性思考,一旦受挫,容易信心动摇,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满足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情感需要。首先培养这个年龄段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如“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烟草浸出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植物标本制作”、“叶脉标本绘画制作”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学生的作品结果充分肯定和褒扬。既增长了学生的一手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找到自信和满足,也补偿了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
其次,传输科学事实,满足学生此阶段的成长需要。初中生物有很多章节,贴合青春期中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自己的身体、饮食、健康和环保。对这部分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教材的材料知识点上,要多联系学生实际,材料选取和讲解要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比如讲解“眼球结构和功能”一节,教材中详细说明了眼球结构,视觉形成与近视形成原理。但是对于角膜的功能与角膜移植的内容没有讲解。如果能够配合隐形眼镜的佩戴,准分子技术治疗近视等问题讲解,说明角膜的作用,再加上合理用眼的具体方法讨论。像这样不拘泥教材内容的传授,学生的爱眼情感和学习兴趣就能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兴趣自然随之而来。
再次,组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动向,合理解决学生的难题。如开展“青春期相关问卷调查”,“我校抽烟情况问卷调查”等,积极了解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让生物课堂在学生的情感认识上激情四射、神采飞扬,让生物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同学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二、从感受熏陶到态度初养成
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加深学生对植物分类的了解。通过昆虫标本制作和展览,一方面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生物的分类标准,另外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信心十足,精神振奋,乐在其中,学的轻松、快乐,知识掌握也扎实。
通过“吸烟有害健康”、“青春期性教育”、“零食的选择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专题讲座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从根本上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生物学的有用性。另外在课余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课业,而是在很多章节授课后,用探究小课题取代练习册的填空和选择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身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让思维空间得到大幅提升,主动端正学习态度,自发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蚯蚓在糙纸和玻璃运动速度的比较”探究实验中,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提及蚯蚓的益处,反问老师为什么抓蚯蚓做实验。我借此良机,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引导,首先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相互监督,爱护蚯蚓,不断的用湿棉球轻拭蚯蚓的躯体,以保证蚯蚓体表有一定的水分存留;其次强调科学实验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科学探究的素养。再次让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虽然提前拟好了替代材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向学生提出糙纸吸水性很强,不利于蚯蚓的保湿,选用什么材料可以两者兼顾呢?学生集思广益,自然想到了湿粗布作为替代材料,最终实验效果跟预期没有出现任何偏差。本节教材只介绍了靠近蚯蚓的前端有环带,我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自己的观点。结果学生提出了其它多种方法,比如:运动方向、前端和后端的形态、前后端的颜色、前后端的运动灵活程度等等。实验完毕我让学生对蚯蚓进行处理,汇报结果为选择了潮湿的草地放生。
三、意向稳固内化为态度形成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工具性的知识,即单纯记忆性的基本知识。可就是这部分知识左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如何把握好这部分知识才是理解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才有可能理解力提升,效率提高。可是怎样才能先让学生轻松具有这部分知识呢?心理学对长久记忆的形成手段分成了以下几种: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理解记忆,过度学习,及时复习,经常回忆,视听结合。其实这么多手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本文的前两点着重分析了兴趣的培养,那除了兴趣外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若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那将事半功倍,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只有学生自身参与理解,注意力才能够集中。也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就能主动及时去复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用到,所以也就能时常回忆,从而达到多种手段并用,逐渐形成长时记忆。
例如在讲授“人体内的血管”一节内容时,如果单纯介绍三种血管的形态,特点及血流方向等客观内容的话,极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授课之前,可以先给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血管之间的联系,根据讨论的结果每个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探讨结果,学生可以通过表述、文字简图、简笔画简图与复杂的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主动地参与了理解的过程,老师只需稍加讲解和指导便能让学生形成长时记忆。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每节上课的经历就会变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也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好的态度,是行为的导向,更是培养和产生兴趣的前提。较好的把握和促成学生的态度养成,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