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论当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14-09-04

  摘要: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工作融合式转型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土化的内在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懂本土又懂专业,既知理论又善实务的社会工作人才。

  一、现代化转型,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主动将自己纳入现代化转型的发展轨道。2002年加入WTO体系,中国再次主动将自己纳入全球化发展轨道,“中国社会正处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潮流中,它已经被深深地卷入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漩涡之中”。以经济发展、经济体制转型为轴心,中国正经历着经济、政治、思想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全面而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现代化转型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实践层面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避免借市场神话掩盖资本和权力的结合、如何避免借所谓的社会流动与分层掩盖日益两极化乃至断裂的结构性关系、如何避免借所谓的市场效率掩盖对社会生活的非人道化破坏、如何避免借所谓的和谐稳定掩盖日益迷茫和绝望的生命意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岗失业、贫困、农民工、毒品、犯罪、环境污染、艾滋病、性交易、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留守儿童与妇女、大学生就业难、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等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纷纷出现。在宏观层面,如何保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证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实现,助推社会实现良性转型;在微观层面,如何实实在在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改善或提升生命质量,是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社会工作必须关注并尽力通过实践服务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懂专业能实干的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他们的工作范围从个人层面到社区层面,他们的使命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如何才能真正培养适应新社会形势要求的从事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为走向成熟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必然思考与追求。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积极回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各种现实需求,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融合转型,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基础

  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同,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属于“迟发―外生型”。一方面,作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社会动力,社会现代化在中国内地起步的时间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没有能够较早地催生出专业社会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各种相伴而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急切呼唤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民政为主体的实际社会工作已不能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服务发展形势,完全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过去。先“拿来”西方成熟的专业社会工作,再结合自身实际“消化”,探索发展本土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实践路径。欧美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社工专业及学界同仁成为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呈现出源自中国本土的非专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与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专业社会工作齐头并进的态势:本土实际社会工作具有的严密组织体系及服务受众认同度高等优势弥补了专业社会工作尚未完全进入社会服务主流的成长性缺陷,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性、专业性优势弥补了本土实际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分行政化、官僚化等结构性缺陷。优势与缺陷互补,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出现了互构演化、融合与创新之势,两者融合式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目前中国主要存在三种社会工作发展形态,即本土非专业的实际社会工作、非本土的专业社会工作以及探索专业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但又尚未完全转型)的融合转型社会工作(即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近年来各地探索发展的经验表明,融合转型社会工作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形态与力量。但由于不同发展形态的社会工作在时间衍进上具有过渡性,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以及实际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种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推动社会工作在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与转型还有一定难度。在专业层面上,社会工作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但面临着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及其运用的本土化问题。在制度层面上,中国社会工作制度从无到有,正在逐步建立完善。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但民办社工机构登记困难、社会工作服务购买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的存在表明还需大力推进与完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政策与制度。在实践层面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面临着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不被完全认同、专业岗位缺乏、待遇不够理想等现实难题。

  在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融合式转型发展成为构建其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行业基础。但是,社会工作转型发展必然存在实际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两张皮”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融合式发展提出了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现阶段融合发展的种种局限还不能很好地为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支撑和实践锻炼机会。因此,更好地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全面思考社会工作专业融合转型发展面临的专业、实践及制度等种种实际问题,包括实践层面的过渡性、不平衡性,专业层面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非本土性,制度层面的不健全性等,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发展优势,精心建构并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本土化转型,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专业化在先,职业化在后”。专业化在先首先体现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转型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问题初显,在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社会学者呼吁与切实努力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成功恢复,培养应对和解决新时期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得以起步。随着现代化转型不断深入,社会问题不断呈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不断发展。至今开设本科层次教育的高校已超过250所,基本形成了从高职、本科、硕士(专硕)的教育体系。但自1987年北京马甸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召开以来,甚至直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实际,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探索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仍然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看来,相对于移植式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就是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地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由于与中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存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专业实务等差异,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欧美国家成熟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必须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本土化(中国化)。作为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建构必须适应专业教育本土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实际而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本土化转型发展有两重要义。其一,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实现自身的本土化。借鉴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成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工作方法与技能技巧训练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大陆文化环境,探索符合中国大陆发展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土化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本土化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少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基础,丧失了对专业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新的文化背景、制度设置下进行验证、发展和创造性使用的机会,从而严重制约本土化转型任务的实现。自专业教育恢复发展以来,破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土化难题始终围绕“缺乏本土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实务经验,难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主题,努力在实践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社会工作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后,由于实务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没有建立,专业教育缺乏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所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迫使高校教师走出校园,与政府合作,到基层社区和福利机构开辟实习基地,并且介入实务部门,帮助它们改变传统的行政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扮演起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者角色,直接影响实务部门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可见,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土化转型上下功夫,有助于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土化转型,可以通过发展并丰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直接影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社会现代化、专业融合发展、专业教育本土化转型揭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发展任务的特殊性。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回应社会的、专业及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任务及要求,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转型发展”的现实,在本土化上做文章,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懂本土又懂专业,既知理论又善实务的社会工作人才。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