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春运、暑运等客流高峰期,一票难求问题便让广大旅客头疼,能顺利买到一张火车票就好比如获家珍,可见在此期间一张火车票的难能可贵。但往往越是火车票难购之际,也就是退票潮汹涌之时,这让铁路原本就紧张的运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矛盾。
铁路部门开始实施火车票梯次退票方案,实现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即:票面乘车站开车前48小时以上的,退票时收取票价5%的退票费;开车前24小时以上、不足48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10%的退票费;开车前不足24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20%退票费。这一新举措迎来众多网友的吐槽,认为铁路实施梯次退票方案是“趁火打劫、变相涨价”。
其实,不以为然,早在2011年9月铁路便开始让利于民,将退票费由20%下调至5%,可是让铁路难以置信的是退票费下调后,退票率却直线上升。这可能是因为5%的退票费对于人们而言微乎其微。所以,因为座位不好、车次不适等原因便随意退票,白白浪费铁路的运力资源。此次梯次退票方案的实施,主要是顺应铁路不断发展的需求,为有需求的广大旅客提供购买二次火车票、异地退票的便捷服务。而且铁路梯次退票最高只达到了票价的20%和2011年以前的退票费相同,并不存在变相涨价的情况。况且,假如在开车前48小时以上退票,依然只收5%,又有何趁火打劫之说。
一些网友之所以对铁路梯次退票那么敏感,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清铁路实施梯次退票的真正意义和目的。铁路之所以推行梯次退票新举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选择铁路出行的人群层次不同,需求也就不同。铁路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满足旅客的需求,一方面还要不伤害旅客的切身利益,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实属两难。
铁路实行实名制乘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听身边的人说有不适应的感觉,一些人总觉得铁路是百姓交通工具,客流量巨大,实名制实行起来肯定不方便会困难重重。不过从现在来看,铁路实名制乘车是成功的,最近,我出差去广州就是利用互联网买的火车票,细想起来,好处确实很多。以前百姓乘坐火车出行,习惯于火车站买票,排队时间长,难免有抱怨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票贩子把车票囤积起来,然后哄抬票价,从中牟利,使得广大旅客出行购票困难。自从铁路实名制购票开始实行,铁路配备相应的购票措施(网上订票、电话订票),旅客在家就可以自助购票,以往车站购票排长队的现象不见了。因为车票是实名制的,如果旅客车票丢失,还可以到车站持有本人身份证办理补票手续,不用再担心因车票丢失乘不上车的烦恼。每位旅客乘车都需要出示本人身份证,可以查询到购票人的记录,如果旅客有过违法记录,铁路警察可以第一时间做好处理措施,从而保证其他旅客人身安全。同时,实名制车票也充分打击了常年驻扎在车站的“黄牛党”,保障了旅客的利益。随着火车票实名制的广泛使用,它给大家出门旅行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普遍理解和欢迎,铁路便民、利民的举措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好评。
火车票是旅客支付票款和乘车的凭证,小小的车票印证着铁路的发展轨迹,从硬纸卡、微机软纸凭证到磁卡车票,据说以后还可以实现直接用身份证刷卡乘车,未来也许火车票会消失在我们视线中。小小车票浓缩了铁路发展史,记录着铁路的发展轨迹,也反映出铁路在服务旅客观念和行动上的巨大变化。由新的售票方式我联想到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开行以铁路的一系列便民措施,不难看出“以人为本”正根植于铁路的管理理念,愿我们乘车越来越舒适、便利,愿铁路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价实行的是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管理体制,客运旺季与淡季之间价格几乎没有差异。但是一到节假日特别是三大“黄金周”,往往一票难求,乃至出现大量的“倒票”行为;而在淡季,即使像京广、京沪这样的大客流线路,也出现过一半座位空置的情况,但因为存在着票价上的刚性,所以难以吸引更多的旅客选择乘坐火车。可以说,僵化的定价机制已经成为“铁老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严重地阻碍了铁路本身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103年铁总成立后,铁总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火车票打折是一场市场化改革,只有彻底将这场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切实提高铁路部门的效率,同时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对于广大乘客来说,火车票价打折,无疑更能节省一部分金钱,这无疑不是一件大好事。通过提前购买车票,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能花更好的钱,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确实是不错的。火车票价打折,是铁路部门顺应市场经济变化的体现,是吸引乘客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为铁路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定的收益,可以说是利好多方的事情。
对于一些乘客所担心的铁路服务会随着票价打折而缩水的问题,其实是有点杞人忧天。如今正是铁路改革的大潮,铁路部门正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这个节骨眼上,铁路部门怎么可能因为票价打折这件事,而让服务质量下降呢。只能说是通过火车票打折这件事,更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的,这是一种迎合历史规律的表现,也一定会推动铁路改革前进的步伐,近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