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如何加强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技巧措施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14-08-15

  论文摘要:如今,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早已逐渐被电视、报刊等其它媒体广泛借鉴运用。然而,报刊等平面媒体的现场报道来自记者的“转述”,记者写得再好也只能让读者产生“现场感”,而没有“现场性”;电视媒体的现场报道,由于对设备和现场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能被广泛运用,加之电视现场报道虽然有声有色,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太强,冲淡和分散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联想。相比之下,广播除了让听众听记者的“转述”,还可通过场景、人物等音响,让听众通过联想还原和感受现场的原情实貌。而且,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的普及,给广播发展带来了机遇,广播记者通过电话就能实现在第一时间报道第一现场的真实情况。

  善抓细节还原现场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这种报道形式在我国由广播媒体最先、最多运用,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一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是广播新闻节目最具生命活力的形态之一。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家一点形象,恐怕是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的。”现场报道现场感强可以充分发挥广播新闻快捷的优势,但如何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充分地表现给听众,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关键是要重视对现场生动细节的捕捉,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还原现场情景。

  巧借音响传递现场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不同的语音和语调,不同角色的音色和音质,都会给现场报道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同时,广播又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不可逆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也直接影响着现场报道的收听效果。

  那么,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增强广播媒体现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许多广播媒体的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运用不同音响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现场的气氛,使声音符号立体地、形象地传递给听众,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营造出现场报道的“视觉效果”,让听众听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广播媒体进行现场报道的主要形式为文字稿和现场录音报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主要采用现场录音报道的方式,以其丰富、生动的现场音响和记者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形象化、立体化、典型性、有细节的“现场画面”及时传播给听众。现场录音报道具体又分为现场连线和录音报道两种,前者主要通过记者的观察,向听众描述新闻事件的本身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感观感受,后者主要通过发挥现场音响的“传递性”,用“可感知”的声音信息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获得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媒体讲究“画外音”,广播媒体则重视“音外画”。比如,运动场上“各就各位”发令声传出,听众可以想象到运动员紧张地蹲在跑道上;枪响,听众可以想象到运动员奋力向前冲去。这是因为听众见过这种场面,熟悉的音响自然引发听众对现场产生联想。

  《锤声敲开新渠道――广州拍卖行第一天营业见闻》是1991年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巧妙运用大量音响把听众带到拍卖会的现场:“各位听众,现在拍卖开始了。(现场音响:拍卖经纪人声音:国营广州拍卖行首场拍卖会现在开始……,)经纪人首先推出的是卡西欧录像机,单价每台1300元,总金额为18200元。(音响:现在拍卖第一宗,叫价声:18号,1350元,18号,1350元,还有更高的投买价没有,第三次,锤声)好,成交啦,这批录像以高出底价9.6%,全部卖出了。买主是来自番禺大发商场经营家电的个体户邓洪强。(现场访问音响:你认为这个价钱怎样?这个价钱比市面便宜,市面超过一千五、六百元……。你认为这种场合,以这种形式来进行商品的买卖好不好?这样好啊,价高者得,混播)。”在这篇现场报道中,作者没有采用一般化的叙述,而是较好地运用拍卖经纪人的叫价声、买主的投买声、成交的锤声、在场观众的喧哗声等现场音响,这些典型的音响变幻为一幅生动的“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拍卖交易的过程,唤起听众对拍卖现场的联想。

  妙用解说复制现场

  在广播媒体的现场连线中,常有记者解说穿插其中,通过交代背景或介绍记者在现场的感观感受,对全方位复制现场场景进行必要的串联和说明,使听众对新闻事实有更详细、更明确的理解。当然,现场报道应以典型的现场音响和采访对象的语言为主,在现场音响本身能够说明问题或听众能够听懂时,记者不能画蛇添足地解说,而应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引导听众感知现场。

  广播不同于报纸、杂志,广播语言是口头语言,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报道解说时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表达上注意口语化、通俗化,让听众一听就懂、一听就明白。因此,记者解说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书面语言、枯燥乏味的数字以及生僻的专业术语等,多使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词语去报道事实,使现场解说具有动态感、层次感、节奏感、立体感,为听众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来。

  记者解说的情绪、语气要与现场“画面”协调一致,不能“声”、“画”分家。比如在进行体育比赛的现场报道时,现场是激动、热烈的,那么记者的语气就不能低沉、冷漠,同时还要根据报道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和变换报道语气,真实再现比赛现场气氛及观众情绪的变化,使报道与现场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现场报道不同于单纯的记者口播,记者解说要符合现场的时空要求,解说必须与现场同步,应像一个向导那样,把听众领到现场,同时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让听众用耳朵来“看”现场报道。

  由于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特点,广播记者在进行现场连线报道或解说时,应重视把握以下几个细节:一是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的口语,少用单音词和书面语,方便听众收听。双音节的词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而单音词音波短、音感低,与双音节词也不易搭配,多数会影响声音的协调和可听性。二是不用文言或半文言的词,尽量不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三是尽量不用简称,少用代词。声音的传播稍纵即逝,对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可以让听众听清听懂、加深印象。四是不说空话、套话,注意文字简练、真情流露。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