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论述我国当下经济转型的原因及发展刊发核心论文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15-03-10

  摘要: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步伐远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远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二产主导特征仍然明显,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依然集中于低技术资源密集型第二产业。而二产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一产和三产,2007年,二产能源强度是三产的四倍多,导致我国能源消费仍将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关键词:能源消费弹性,能源强度,结构优化

  能源消费变化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着能源消费总量和利用水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仍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一是产基础薄弱、产业化严重不足,二是产能过剩严重,但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欠缺,且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较高,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居高不下;三是产增长较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传统服务业比重高,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尤其是战略新兴服务业。另外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对高碳产品需求旺盛,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巨大阻碍。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复兴的根本途径。中国经济要想实现转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需求突破。

  能源论坛推荐:《石油知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石油知识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石油知识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石油知识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结构优化的关系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依次交替,由第一产业跨入第二产业,然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历史上各主要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完成工业化采取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按照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顺序完成产业机构升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二种,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利用发达国家对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选择的是第一种路径,而且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也明显受到第二种路径的影响。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投入品的需求也是逐渐走向高级,表现为:农业和轻工业阶段更多是劳动力和土地产出物的投入,这一阶段能源投入少污染少;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阶段则更多是能源消耗和矿物资源的投入,而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相关产业也更多的要求能源投入,比如矿物资源的投入引申出的采掘业,重化工业里面的汽车机械都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高新技术和服务业阶段则更多是技术知识和创新投入,由于受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占主要比重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影响,这个阶段是低污染低能耗的优化阶段。

  能源消耗和污染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很大相关性,在工业化前期这种关联性比较微弱,在中期显著且呈现正相关,在后期呈现负相关,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说:“在相对低的收入水平下,自然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大,当收入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时,自然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将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据相关研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进行预测,结论是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指标在国家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其中污染物排放将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至14000美元的时候开始随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而污染物SO2的库兹涅茨转折点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能源消费拐点多出现在人均GDP2万—2.5万美元之间。而中国2011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恰好进入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区域,但与能源消耗总量的拐点仍有很大距离,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上升,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将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二、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分析

  近30年来,中国以年均5.48%的能源增长支持了10.16%的经济增长,也由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大国。巨大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根本障碍,虽然我国万元GDP能耗已从30年前的2.3吨标煤下降至0.76吨标煤,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只有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总量到质量、由“开源”到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 能源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弹性系数越低,表明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费量少,经济发展动力更多来自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改革创新;弹性越高表明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费量多,经济发展动力更多来自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的生产规模扩大。近3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具有一定的高低交错的阶段性特征。1990年以前各年能源弹性系数均保持在0.5以上,这一时期工业规模化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导致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从而造成能源消费快速增长。1990-2001年,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国轻工业取得了规模化发展,纺织、电子等代加工类产业实现飞速发展,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升级了产业结构,使得能源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各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以下。2002年起随我国进入二次重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快速反弹,这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带动水泥、钢材、电器行业生产提速,同时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快速增长也是重要原因,大量私家车、手机、电脑进入居民家庭。随着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先进技术逐步推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拉动作用有所降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将保持在0.5左右。

  (二)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使得能源需求仍将面临增长较快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步伐远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远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二产主导特征仍然明显,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依然集中于低技术资源密集型第二产业。而二产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一产和三产,2007年,二产能源强度是三产的四倍多,导致我国能源消费仍将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稳定在1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约为2%,因此我国相对还处于较高水平;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在46%左右浮动,而美日等发达国家比重大约22%,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还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大幅增加,与第二产业持平,但是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重差距明显,战略新兴产业潜在竞争力亟需提高。根据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且我国主要竞争力优势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低技术资源密集型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尽管有不小增长,但是发展仍然不尽如意,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深入,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推出,第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渐下降,主导产业最终变成第三产业。届时全国能源消费增速将逐步趋缓,资源约束瓶颈有望开始缓解。

  (三)能源利用效率快速提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耗呈现上升趋势,在1978年前后达到高峰值,万元GDP(2005年价,下同)能源消耗为3.75吨标准煤,处于能源强度倒U型曲线的顶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200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9%。从2003年起,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尤其是我国进入二次重化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量有所反弹,2003-2005年单位GDP能耗年均上升3.4%。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加大,能源强度重新回归到下降通道,2005-2008年单位GDP能源强度年均下降3.8%。

  分产业看,二产能源强度实现了快速下降,而一产和三产单位增加值能耗进三十年来并无明显变化,二产用能效率的提升也成为近年来全国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目前二产能源强度仍数倍于一产和三产,也成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不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能源利用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仍随着经济发展快速攀升,主要品种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但是经过近年来的持续不断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从全球耗用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所对应的GDP来看,1981年,中国每耗用千克石油当量能源对应的GDP是0.86美元,是国际平均水平(4.18美元)的21%,2000年这一比例提升至62%(3.08美元/4.95美元),2010年更是升至69%(3.80美元/5.52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能耗水平。

  (四)人均生活用能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升

  生产是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消耗计入产品价格,价值在消费者手中实现,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是总需求方面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起着引导作用。一个新的需求点的出现会拉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同样,假如市场的规模和需求的总量太小,以至于企业的销量超不过企业成本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对应的量,那么企业的收入无法弥补生产的可变成本,即企业无法获得正常利润,那么企业将停止生产或退出这个行业。就中国目前社会状况来说,普遍的低碳消费观念薄弱,消费者不能白产品背后能源消耗了多少,碳排放了多少,最终造成高碳消费,进而使得那些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存活,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从表3可以看出,十年间中国生活消费所耗费的能源增长了233%,而人口数量只增长了6%,伴随着生活能源消耗增长的是人均GDP的增长,但是人均GDP增长了358%,快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这也印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收入水平开始较低的前提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因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技术条件相对成熟且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再加上人均收入的增长,收入效应起作用会加大对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购买,最终造成在人口增长逐渐放缓的情况下生活能源消耗高速增长的局面。

  三、中国降低能耗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1.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严控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加强高耗能产业的审批,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扩张,通过设立能源税、碳排放税,压缩“三高”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对于采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与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加强对技术设备的更新换替投入,鼓励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增加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全面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升资源产出效率,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2.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制度创新、提升标准、普及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完善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为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营造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制定契合实际的具有引领意义的能源消耗标准,推动行业内部能效对标。适时调整资源品和排污权定价机制,推动企业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推动绿色技术研发普及,引导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通过设立排放配额可以加大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生产成本,倒逼其采用节能环保技术,从而达到降低能耗,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目前我国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碳排放权交易所,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形成。碳排放权交易必须有相关的资本和相关金融工具的支持,尤其是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因此我国必须要及时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完善配套法律和加大对市场企业的碳排放监管,鼓励资本进入碳排放金融市场和对碳排放金融工具的创新。

  4.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国家要加大对于购买绿色产品的补贴和转移支付,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对于高碳产品进行淘汰。随着收入增长,收入效应会显现增加对高碳产品的购买,因此消费者要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厉行节约,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应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渠道,宣传普及生态精神文明,节能低碳环保理念。建立节能减排志愿者队伍,加强绿色意识宣传引导。 www.17net.net 论文发表

  总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决定中国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发达国家走过的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化路径在当前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在长期中必然是一条边发展、边调整、边减排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3]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4]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5]姜涛.转型期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