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子》的德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见解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先秦诸子学派和思想家中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便促成了《管子》德育思想的形成。《管子》是德育思想中不可多得的资料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先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子》;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一、《管子》之“以人为本”德育思想
《管子》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它曾写道:“夫霸王之所以始也,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第二十三》),这里的“本”指的是“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只有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按其践行,国家自然稳固。其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牧民》)。它注意到了:人之所以是最宝贵的,能够成就大事,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人,不可以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五辅》)。此外,“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之也”(《牧民》)的顺民政策,要让政令顺从民心,充分认识到了民心的顺逆直接会导致人心的向背。
当然,《管子》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不同。《管子》中的“以人为本”更注重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来治国霸天下。今天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挖掘人的独立性价值,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尽管如此,完全可以“抽象继承”,结合现代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获得其德育思想,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管子》之“与时变,与俗化” 德育思想
事物总是出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管子》认为“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侈靡》)。变化,乃是天地最大的特征。“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始终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立剂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世》)。《管子》的德育思想要求改变原有的、不切合实际的习俗和教化,始终贯穿着因时制宜的权变思想,因俗而变,就反映了《管子》的尚变、务实,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拿来主义”。德育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风气,即所谓:去“邪行”,除“淫事”,以“美风俗”。这里的“与时变,与俗化”同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近些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演愈烈,“满堂灌”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趋暴露出来,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教育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就必须做到“与时变,与俗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拘泥于以前的经验和做法,而要及时调整,勇于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大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有实践上的创新,即高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管子》之“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德育思想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谓榜样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如何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管子》中就对这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牧民》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而“树”就是要树明礼仪、知荣辱的贤人。要树立这样的人,《管子》认为,在德育过程中,统治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如《侈靡》篇所说的“教之始也,身必备之”。君主贵为天子,他的言行对于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所以统治者要做好表率作用,要首先“树”己,“身正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要在其上”(《君臣》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首先“树”己,身体力行,为大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以此达到“树”学生的目的。
尽管《管子》所述的德育思想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以人为本”、“与时变,与俗化”、“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德育思想仍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指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一切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应客观、辩证地看待《管子》的德育思想,取其精华,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东.论《管子》的人学意蕴[A].管子学刊,2003(4):15.
[2]黄英杰.冯文全.《管子》的德育思想研究[A].管子学刊,2005(4):24-27.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