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形象构建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石,但肯定不是全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应该向着怎样的方向行进?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行进?
引言
有的孩子喜欢读书,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留意那些爱读书的孩子,发现他们读书时,时而会微笑着点头,时而会蹙眉叹息。我想:他们是不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引起了情感的波动呢?我也留意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他们总是很快地把一本书翻完,他们的神情是倦怠的。我想:那是因为书中没什么可以吸引他们,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观察久了,我确信:有的人在读书的时候,随着文字,脑海中不停地再现一些风景、一些人物的具体形象,眼前好像看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这样的风景,耳边好像听到了那样的声音,情感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于是这个人就爱上了读书。但有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脑海内不能再现文字中的景象,文字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些符号而已,读书味同嚼蜡。
看来,一个人喜欢不喜欢读书和他能否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就尝试着寻找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形象的方法。
一、生活再现
众所周知,人的心灵、人的关系、人的生活、人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儿童阅读形象的构建,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从生活中找到儿童熟悉的形象,使学生在生活与语言的统一中找到对语言的感受。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再现一些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形象。如学习“冰天雪地”这个词语,就出示白雪覆盖大地的画面,并配以北风呼啸的声音。
其实,生活的再现并不仅仅适合用在阅读一些画面感很强的语言上,只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许多语言都是可以赋予形象的。
二、语言对比
《灰椋鸟》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齐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纷纷说开始灰椋鸟给他们的印象一点儿也不起眼,可后来,灰椋鸟是那样的美丽,美在它由内而外焕发的活力,淳朴的自然美。灰椋鸟的美丽形象自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例子有好多,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可以将描写大瀑布最盛时和枯竭后的片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脑海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更为鲜明而深刻。对比不但可以使形象在脑海中格外清晰,形象的对比还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使人的心灵在阅读中受到震撼。
三、资料补充
有些作品,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的阅读就会有困难。这时,我们会想到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接近作品,更好地阅读。但是,资料的呈现不是简单的堆积,能不能让背景资料的呈现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感,促进学生阅读形象的构建呢?
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反复思考:作为现代的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到宫刑后的耻辱和悲愤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只有体会到了受宫刑的耻与悲,才能体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艰辛与伟大,心灵才会受到震撼。该如何处理?我选择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饱含深情地边诵读边解释,把司马迁当时满怀悲愤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住在家里神思恍惚,好像魂都丢失了;出则不知所往——走出家门,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每每念到这样的耻辱,不觉冷汗直流,沾湿了我的衣裳。”
于是,司马迁受刑后,生不如死、饱受煎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对他身受不幸的同情,对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形象补白
“补白”本是个美术鉴赏专用词,是指在欣赏画面的空白之处时,用自己的想象把空白处补足。在阅读过程中,形象的构建是由几个不同层次组成的一个连续的过程。首先是形象性语言向读者主体“象”的转化。如读郭沫若的《白鹭》:“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它却很悠然。人们说它是在了望,可它真的是在了望吗?”读者的心目中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只白鹭站在树的绝顶向远处望。这是体会白鹭之美的基础。但倘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上,我们仍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还必须由此去体会它的“象外之象”。能产生“象外之象”的语言必定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要体会这“象外之象”,就得把这语言留下的空间进行“补白”。
师:同学们,白鹭在了望,如果它是一只白鹭妈妈,它在了望什么?
生:它在了望孩子。我的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身边?
师:如果它是一只白鹭孩子,它在了望什么?
生:它在了望妈妈。妈妈,你回来呀!让我依偎在你的身旁。
师:如果它是一只年轻的白鹭,它在了望什么?
生:它在了望它亲密的伙伴。
师:如果它是一只白鹭诗人,它在了望什么?
生:它在了望远处的风景。
生:也可能它不在了望。昨夜,它做了一个好梦,早震;它在独自回味。
学生凭借想象感受到了白鹭无穷的韵味,与此同时,他们想象的闸门也被打开。于是白鹭不再是简单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在学生的想象里,它等待,凝望,回味……它成了诗人的化身,优雅的象征,给人无限的遐想。凭借想象,语文课堂收获形象,而依托形象,学生在想象的无限时空中遨游。
在思考与尝试的过程中,我经常想: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读书,有的学生不喜欢读书?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文艺作品,而喜欢科技书籍?究竟是什么在左右他们的阅读兴趣呢?……儿童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他们的阅读肯定不会只满足于获得形象,他们更期望在阅读中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更为健全的发展。形象构建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石,但肯定不是全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应该向着怎样的方向行进?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行进?
阅读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让每一个学生热爱阅读并学会阅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理想。沿着儿童阅读形象建构与发展这一命题的研究,去寻找儿童阅读的秘密吧!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