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刊发论文浅谈当下高职院校招生的改革模式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4-06-20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才结构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也日趋理性化、多元化。首先,人们不再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成才的唯一路径,成才路径日趋多样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招生困境,新形势,影响因素,当代教育论坛

  本文选自《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教育理论期刊,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认定的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2010年恢复旬刊,全新改版,每月推出“综合版”、“管理版”和“教学版”。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新形势,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新使命,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新问题,高等教育需求的理性化、多元化带来的新机遇,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解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困境,须厘清影响和制约高职招生质量和规模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明确高职招生形势,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准确定位生源市场,科学制定招生方案;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高职就业质量;打造多元教育模式,拓展高职生源类别;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完善高职招生制度,保障高职可持续发展。

  2012年,山东、湖北、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高职院校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其中,山东省专科第二次征集志愿时,5.6万个征集计划只有不到3000人投档,5万多个计划没人投报,录取分数线下降到180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其实,高职招生困境早在5年前就已初现端倪,湖北高职院校已经连续5年无法按计划招满学生,且征集志愿计划逐年迅速攀升,2008年为2000余人,2009年达到5000余人,2010年增至8000余人,2011年攀升至1.6万人,2012年也有1.1万人,398所院校的征集志愿,只有5所超过了批次线投档,其余院校呈现“零竞争”。更有河北省某高职院校2012年报到人数比计划录取人数少了1000余人[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是2970601人,专科招生人数是3106011人;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是3261081人,专科招生人数是3133851人;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是3512563人,专科招生人数是3104988人[2];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3566411人,专科招生人数3248598人[3]。除2008年专科招生人数略高于本科招生人数外,此后专科招生人数都低于本科招生人数,且比率逐年增大。具体见图1。

  图1 2004~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

  一、高职院校招生困境折射的新形势、新使命、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

  高职院校招生困境的出现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一)“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新形势[4]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带动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变革,进而又带动人才链的变革,原有的高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源的选择,影响着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和规模。

  (二)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新使命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我国适龄人口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中国发展观察》撰文指出,200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逐年增大,并于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人,2009~2020年逐年下降。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推测,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约为8250万人。与此相对应,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1060.7万人峰值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为1022.6万人,2010年为957万人,2011年为933万人,2012年报名人数为915万人,具体见图2。适龄人口减少导致2009年以后高中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规模逐年下降,高等院校总体生源规模逐步萎缩,加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难度。

  图2 2006~2012年高考报考人数

  (三)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新问题

  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此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4年的447万余人增长到2010年的662万余人。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在2004~2006年一直低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2007年开始略高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2008年又略低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至2009年,本科招生人数开始逐年高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人数的日益扩大,并在适龄人口总数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正逐步侵占高职高专生源规模。

  (四)高等教育需求理性化、多元化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才结构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也日趋理性化、多元化。首先,人们不再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成才的唯一路径,成才路径日趋多样化。其次,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求学”转变为“求学”与“求职”挂钩,教育开始与未来职业、生活和幸福直接相连,人们开始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开始注重高等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要考虑毕业以后能挣多少钱,能不能补偿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是3464.29万人,三年后的2007年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是546.05万人,有2918.24万人未能或是没有选择升入高等教育的普通本专科院校学习,2008年的这一数字是2913.32万人,2009年是2909.10万人,2010年是2856.93万人[5]。具体见图3。这些人中除去意外、死亡等因素,有辍学、失学、留学、打工,如何将这一部分人群纳入到高职教育中,也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图3 2004~2007年中等教育学历教育招生人数与三年后

  高等学历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的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广泛合作和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据《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具体见图4。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一是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激增,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仅2010~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就有15.76万人,其中本科学生占36.5%。二是出国读中学的人数激增,2006年中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则是6725人,呈百倍增长。三是高考弃考人数日益增加,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84万人,2010年则达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达21.1%[6]。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在抢占我国高等教育生源。

  图4 2007~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

  二、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招生就业制度

  招生就业制度一直是影响高等教育招生的一个核心指标。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建立了比较公正、公平的,以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高校招生制度体系[7],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还是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亟需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8]。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已经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这一系列的招生就业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全落实,无证就业、无证上岗的现象仍大量存在[9]。

  2.国家财政投入政策

  国家财政投入政策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基础建设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职招生工作的开展。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要求到2012年,各地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但这一政策目前只惠及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基本上还是依靠学生每年5000元左右的学费来支付各种开支,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基本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3.高职教育吸引力

  尽管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界一直在大力宣传高职教育,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舆论地位,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10],但不可否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就业质量指标都不容乐观,高职教育整体吸引力仍需提升。

  4.高等教育观念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的效果是显着的,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08年是23.3%。与此同时,我国18~22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开始由逐年增长变为逐年下降,2008年是一个拐点,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这一转型也要求高职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11]。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招生的指导思想也应随之转型,才能适应高职招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二)内部因素

  1.高职院校招生政策

  不同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不同,其招生定位、指导思想、招生策略、招生形式、招生内容、招生时间、录取方式、录取标准等一系列招生政策和招生方案都直接影响本校的招生质量和规模。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在选择高等教育时往往和毕业后的职业、薪酬等就业质量直接挂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多样化人才培养评价方式的构建、教育教学制度建设等,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招生的质量和规模。

  4.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合理确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高职院校基本教学质量和规格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招生情况。

  三、新形势下应对高职院校招生困境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招生形势,转变高等教育观念

  为应对高职招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应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将高职招生考试由原来精英高等教育观视阈下的选拔性考试转型为大众高等教育观视阈下的资格考试;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塑造国家精英阶层转型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将课程由原来知识本位观下的学科课程转型为活动本位观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课程;教学由以讲授为主转型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评价由原来的单一性评价模式转型为社会评价和教育评价并重的评价模式;教学制度由以全日制学习为主的学习制度转型为各种学习制度并存的“学分制”教学制度。这一系列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决定着高职招生指导思想、招生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及录取标准等一系列改革。

  (二)准确定位生源市场,科学制定招生方案

  面对错综复杂的高职招生新形势,要保持和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首先必须根据本校的发展历史、区位优势、规模、资源、行业企业背景、服务面向,对纷繁复杂的生源市场进行细分。其次,要准确定位、凝练特色,明确本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的位置以及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特定形象。第三,要根据本校的生源和教育产品定位,科学制定招生方案,设立专职招生团队,利用各种渠道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本校的教育产品特色。加强与各地考试院的联系,及时掌握招生政策,充分运用现有的招生政策优势,做好自主招生、注册招生、订单招生、定向招生、全国统一招生等多元化录取工作,巩固已有生源的稳定性并积极拓展招生范围。

  (三)狠抓内涵建设,提高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招生博弈的实质是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博弈,而就业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高职院校招生吸引力,高职院校必须尽快由规模扩张转型到内涵建设上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解决五个问题:一是明确“培养什么的人”的问题,其实质是定位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又涉及三个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类型的人,该人才类型的规格是什么。确定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厘清学校的服务面向,是为哪些类型的行业、企业服务的,还要厘清为这些行业企业培养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类型的规格。二是要解决“用什么来培养人”的问题,即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问题。高职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的课程结构要以职业能力获取为中心来构建,而不是根据学科结构来构建。高职课程内容则要根据已经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同时应该围绕最能体现社会和个体需要的一个职业或职业群来设计。三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教学模式问题。高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结构和内容特点来选取,一定要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四是要解决“如何评价所培养的人”的问题,即教育评价问题,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系统,关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同时要建立起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五是要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即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问题[12]。

  (四)打造多元教育模式,拓展高职生源类别

  我国高职院校多来自于“三改一补”,即由原来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以及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而来,因此,不同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不同。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历史优势,结合本校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服务面向。既可以坚持全日制教育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的高职教育定位,也可以以短期培训为主、全日制教育为辅;既可以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也可以量身打造退役士兵培训教育方案;既可以进行岗前培训,也可以进行职后提升培训。此外,还可以建立高职国际化招生模式,加大高职的国际招生宣传力度。不同的服务面向,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别,增加高职院校生源规模。

  (五)增加投入,完善制度,保障高职可持续发展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是高职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高职教育因其教育类型的职业特性,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教育资金方能完成整个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对高职的国家财政投入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及招生规模的重要法宝。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招生和就业制度,国家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国家要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性的、多元评价和多元录取的高职招生制度,积极探索高职“知识+技能”录取模式。同时,落实国家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1]朱振国,王建亮.高职招生难更需“冷思考”[N].光明日报,2012-08-24.

  [2][5]教育统计数据[DB/OL].[2012-11-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749.

  [4][12]翟海魂.高职教育: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2.

  [6]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人数全球第一占14%[DB/OL].[2012-11-07].http://edu.ifeng.com/abroad/detail_2012_10/08/18085902_0.shtml.

  [7]潘菊素.高等教育目标多元化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39-41.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9]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77-580.

  [10]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5、6、7).

  [1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谢作栩,校.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