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论文刊发正确认识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观念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4-06-19

  论文摘要:在团队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老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参与者,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并且应当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恰当教学法。

  本文选自《职业教育研究》本刊主要栏目有:理论与应用研究、高职专论、师资培养、基础教学研究、专业教学研究、中职教育、招生与就业、实验实训、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教育技术、海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料等。

  一、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在杜威和皮亚杰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他认为,德育也象其他教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的发展。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二者结合。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问题讨论法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不仅在合适的水平上使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升一个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就是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 公正团体法产生于集体农庄的德育方法,在实验中也取得了相应的结果,这一发现,是科尔伯格对杜威关于学校是社会和皮亚杰活动思想的继承创新,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实践,这是教育中的伟大事件,是科尔伯格划时代的贡献。

  总之,科尔伯格所提出的一整套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德育实践,它比较完整地回答了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所倡导和运用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模式”是在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具体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为道德教育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当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学家,其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校道德教育应适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

  依照科尔伯格的说法,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受到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观念的启发,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结构,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特别是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提高团队行为,为他们提供与他人、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成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之行动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正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为德育目标与评价的具体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纵观我们的道德教育,很多情况下不是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立的,而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首先设立一些道德条目,把所谓的传统美德塞进预先准备好的“美德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着言不由衷的话,学生囫囵吞枣的把不理解的道德条文死记硬背的记下去,以应付考试。例如,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我们进行抽样调查,问他们是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学生开口即讲,而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说不出来。但嘴中还会嘀咕一句:“哎呀,我上高中时背了,当时记得可清楚了,但现在怎么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呢。”看着学生窘迫的样子,我不由得为我们的应试教育而担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们不懂得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不开的。我们在对中小学大谈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不妨用团队激励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不要让他们死记什么是爱国主义;当我们讲到社会公德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前公共车站或广场进行观察或实践。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进行了必要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那么,到了大学,我们就不要进行重复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立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课内外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2.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二字表明的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的方面,其二是学的方面。我们在强调教师的教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学。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多强调知识的“灌输”,强调“填鸭式”教学。许多学校甚至要求教师进“满堂灌”教学,不给学生提问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循规蹈矩,不能“出格”, 把德育定位在“工具”的层面。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高校,国家提倡“两课”教育要“三进”,但许多学校只强调“一进”课堂,课堂要求很严。要求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本罗列的顺序进行讲课,上课时必须依照大纲严格进行,不仅要有多媒体课件,还要有教案,并且要有板书。学生更是马虎不得,不仅每次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更有甚者,教师要点名,不到者记入平时成绩。这样的形式,其用意是好的,但效果如何,本人是在不敢评估。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的增加,而教师却还是那几个人,教室还是那几间教室。许多学校不得已就进行大班教学,教师一人在讲坛上讲,下面黑压压的坐少则一百多号人,多则几百名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科尔伯格反对传统的美德袋的教育方法,他说:“我们所赞同的发展法就是在进行教育时从不运用灌输思想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按照发展的自然方向去刺激儿童自己的思想,并使他向着每个儿童潜力以内的目的前进。” 。我们应从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模式”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没有机会到户外进行实践教学,我们也要千方百计设立一些道德两难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深入的思考与激烈的争辩,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对一些社会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明辨是非,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症结的所在,他们的体会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践行中构建道德生活经验。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模式,主要是采用通过思想的交流、对话乃至冲撞反思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的过程中,也要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培养模式,让学生积极的投入与参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曾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你就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只有让学生经过亲身的感受,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

  3.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教育能否成功,除方法外,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了。他向德育教师提出了10点建议。不仅强调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强调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要遵循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不仅要成为一个“传道者”,而且要成为开启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要学会启发式教育,不管利用两难讨论法进行授课,还是利用团体法进行激励,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对一的讨论中,要学生提炼自己的道德判断,要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思维。在团队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老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参与者,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并且应当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恰当教学法。特别是高校的“两课”教师,更是要设身处地认知发展情况,不要用“小儿科”东西应付教学,要循循善诱,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朝向更高的一级发展。

  4.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塑造良好的环境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逐步的研究过程中中,科尔伯格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并养成知情合一、言行一致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科尔伯格看来,除了学校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外,社会也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大熔炉。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 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班级、学校、社区的管理和运作应该贯彻民主和公正的原则,为道德教育的开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社会风气要正,主流价值观要正,特别是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全力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氛围,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及道德判断既符合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又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

  总之,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对世界的道德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对我们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局限,我们理当引以为戒。但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有益成分,我们还是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引用和借鉴。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