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林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是碳源,特别是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土壤改良以及林产加工过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会加速森林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会导致大量CO2的损失;为促进林木生长,向森林土壤中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土壤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由此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林业生产活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背景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于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目前已有180多个缔约国,中国在1993 年成为缔约国之一(UNFCCC,2002)。公约于1994年3月开始生效,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COP),至今已召开过10次2003年12月在第9次COP上完成了清洁发展机制(CDM)中文说明规则谈判。规则对森林、造林、再造林、非持久性、碳计量期、小型碳汇项目等做了专门定义,通过了《CDM 造林项目活动的方式和程序》;2004年12月第10次COP进一步确定了小规模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简化方式和程序。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即将生效,CDM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受到各国的重视。
尽管CDM 碳汇项目存在许多分歧,但2001 年第6 次COP 续会上达成的《波恩政治协议》已经使在CDM 机制下实施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可能。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和机构为抢占市场和商机,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地点启动碳汇项目试点,这些活动在《京都议定书》产生之后更为活跃。由于附件I 国家可以通过碳汇项目完成20%的减排任务,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每年可通过造林碳汇项目完成约3500 万t 碳的减排额度,按10~15 美元/t 的市场价格计算,发达国家每年将在发展中国家投资3 亿~5 亿美元开展造林碳汇项目,多于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林业海外援助资金,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及非洲国家,也希望能通过造林碳汇项目为其林业和社区发展引入大量的国际资金。
二、林业碳汇简介
(一)林业碳汇相关对比概念
1.碳汇与碳源。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词。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此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大量工业二氧化碳集聚在空气中就造成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森林、湿地等植被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汇聚和储存二氧化碳,称为碳汇。
2.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而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
(二)林业碳汇的理论基础
1.森林碳汇功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
2.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从脱钩发展理论来看,林业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林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
三、中国发展林业碳汇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发展林业碳汇的必要性
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低碳性,主要体现在森林强大的碳汇功能。但是,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灾或病虫害破坏后,会转变成为碳源,一方面被破坏的林木因腐解或燃烧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增加,从而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灾或病虫害破坏后,会导致林地裸露,森林土壤呼吸加快,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从森林土壤这个巨大碳库里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促进气候变暖。
此外,林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是碳源,特别是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土壤改良以及林产加工过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会加速森林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会导致大量CO2的损失;为促进林木生长,向森林土壤中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土壤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由此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林业生产活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发展林业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实施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势
1.林业碳汇项目起步早、资源优势强。中国的大规模造林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造林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截止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4 666万hm2,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29.35%。最新公布的国家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报告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五年前第五次的16.55%提高到18.21%,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持续大规模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蓄积量、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它不仅大大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还将大大增加中国林业碳汇的总量,扩大中国碳排放空间,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交易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中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地所有制形式,以国有和集体所有为主体,便于宏观调控和具体操作,实施规模造林、统一经营。而且可以较大幅度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因此更具竞争力。同时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三)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前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到2005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8亿亩,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之所以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国家森林资源减少的结果。
目前,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减排中起带头作用。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在现有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和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中国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未来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国家优势需要考虑争夺和赢取排放空间。因此,以林业生态建设换取拓展国家经济发展空间必将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之一。
四、中国碳汇林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林业碳汇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忽视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试点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特别是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固碳)却被忽略了。面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障碍和专家的告诫,根据中国的现实,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应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2.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但就目前来看,中国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缺乏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补偿金额低。国家目前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有每亩5元,不能对保护森林产生有效的激励。二是补偿标准单一。不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而目前国家单一的补偿标准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由于林业属于公益事业,植树造林所需投入很大,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但是多年来,这些生态效益没有被市场化,缺少最低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这已成为造林质与量的提高和森林管护的瓶颈,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4.缺乏碳汇林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目前,中国对碳汇林业的科学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许多相关领域(比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其动态变化、自然灾害对森林碳库变化的影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和模型、不同区域和不同树种碳吸收速率的比较、木材产品的储碳能力、森林经营管理及采伐作业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途径以及森林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比较等)的研究准备不够;碳汇林业方面的专家和人才队伍也很匮乏。
(二)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业措施是安全的,是实实在在吸碳和减排,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不会被认为是“低碳标签”或“作秀”。因此,积极贯彻人大《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的“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碳汇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是中国低碳行业发展的黄金期。随着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推进,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将大幅度提高,中国林权交易所的成立将带动林权和碳汇交易的启动,木材价格、林产品价格也将提升,加上国家对林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必将为碳汇林业和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积极争取国家建立碳排放综合考评机制。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所谓碳汇造林,即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开展的对造林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在统一、有效的碳汇计量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各个省份之间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之间总量平衡的原则,建立碳排放的综合考评机制,是体现地区公平的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碳排放与吸收进行综合考评,并最终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量平衡的责任机制。
4.健全碳汇林业补偿制度。建议呼吁国家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市场体系。
5.加强中国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大碳汇林业科技投入,提升碳汇林业科技水平,提高碳汇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二是加强对碳汇林业的科技研究,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重点加强对具有区域特色或对中国未来林业碳汇具有重要突破性意义的领域(尤其是碳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额外性、基线和泄漏问题)的研究。三是加大碳汇知识培训力度,培养林业碳汇专家队伍,推进碳汇林业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