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校企共同体是紧密型的合作实体,不仅有着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运转顺畅的组织机构,而且共同负责日常教学、共建实训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校企共同体,实践,案例,职教论坛
本文选自《职教论坛》本刊是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劳动部副部长张小建、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劳动部就业培训司副司长刘康、原因家教委职教司司长刘来泉、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孟广平等领导同志担任本刊顾问。自1985年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递职教信息,交流职教经验,促进职教研究,推动职教发展""的宗旨,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杂志发行覆盖面己遍及全国3l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深受职教界的普遍青睐,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
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政府的推动缺乏力度,校企双方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的认知上存在差距,找不到共同的利益契合点,导致合作难以深入等现实问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建设“友嘉机电学院”,双方共同规划友嘉机电学院发展蓝图,共同构建学院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学院建设,共同承担合作风险,解决了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问题提出
目前,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展示校企合作成果,有合作协议的行业企业达到5009家,校外实习基地5334个。
高职院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合作模式。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
现象,学校所想与企业所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的推动还缺乏力度。政府虽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还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即使已有的校企合作政策,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难以有效落实,如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双方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的认知上存在差距,尚未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导致合作难以深入。三是有些学校以德国的“双元制”为理想蓝本,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责怪企业不积极参与,但却忘记了我国的社会现实,规避了学校自身的责任。
因此,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理念下的“校企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建设“友嘉机电学院”。通过“友嘉机电学院”这一“校企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校企合作水平,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二、校企共同体的内涵
1.“校企一体化”的内涵。“校企一体化”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的组织,为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分担责任、义务、风险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2.“校企共同体”的内涵。
“校企共同体”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共同愿景是校企双方共同勾画出的组织未来发展的蓝图。
共同愿景的要素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等。共同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为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价值观是校企双方为实现蓝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共同体的精神灵魂。共同价值观是指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观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共同使命是双方对构建“共同体”有着相同的责任感,并围绕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因此,只有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三个要素融为一体,成为校企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推动校企共同体健康地发展。
共同组织。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创新,是校企双方为达成共同愿景建构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共同愿景的组织保障。校企共同体一般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理事会,协调、处理、解决校企共同体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维护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保证校企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在校企共同体中,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估等工作,教学与管理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的发展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
共同建设。校企共同体是紧密型的合作实体,不仅有着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运转顺畅的组织机构,而且共同负责日常教学、共建实训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共同管理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管理制度,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评价教学质量,进行“校企共同体”的协同管理,提高“共同体”的建设水平。共享成果。校企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等特点,必然要求校企双方共同享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合作成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拥有的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企业拥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双方通过“校企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企业有权优先录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品质。对双方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企业享有优先使用权,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对双方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转让所取得的收益,企业有权获取其应得的收益。
共担风险。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企业的资金、设备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双方合作项目的效益,共同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等也存在一定风险。作为校企合作组织创新的“校企共同体”,使校企双方成为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当风险降临时,双方将共同承担风险,从而使双方的风险降低,效益提升。
3.“校企一体化”与“校企共同体的”的区别。
“校企一体化”与“校企共同体”都以校企双方的利益为诉求,以具体的组织为保障,是校企合作的深层形式。但“校企一体化”强调的是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谋发展,实现双方之间利益的最大化。“校企共同体”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创新组织,强调的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结果,追求的是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共同建设与管理、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共同体”———友嘉机电学院的实践探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开展“友嘉机电学院”这一“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通过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担风险,“友嘉机电学院”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1.共同规划。
友嘉机电学院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友嘉实业集团共同组建。友嘉实业集团是从事生产各类工具机、电梯、叉车、立体停车库、电脑设备、通讯设备、汽车电子、建筑五金、涂装设备、传动组件、数码相机等产品的实业公司,所生产的联座轴承(bearing housing)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CNC工具机(CNC Machine Tools)全功能机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友嘉实业集团把友嘉机电学院作为企业纳入集团全球化人才发展战略。友嘉机电学院同时作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纳入学院的发展战略。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友嘉机电学院的发展,经过3年建设,把友嘉机电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专业学院。
2.共构组织。
学院和友嘉实业集团共同组建友嘉机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正副会长分别由学校和友嘉集团领导担任。
友嘉机电学院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友嘉机电学院作为友嘉实业集团的一个事业部,双方共同组成友嘉机电学院管理层,共同制定考核办法。企业派出两位管理人员担任友嘉机电学院的副院长,企业参与机电学院的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友嘉集团向学校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选派最优秀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介入友嘉机电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和课程教学,部分专业还将开设友嘉集团旗下企业冠名班级,定向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3.共同建设。
首先是共建实训基地。
友嘉机电学院根据“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友嘉集团建成了“课堂与车间统一、教师与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作品与产品统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2008年8月,友嘉实业集团将其原有的企业培训中心从公司迁入友嘉机电学院。培训中心除继续行使原有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售后服务培训的职能外,还增加了对友嘉机电学院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功能。友嘉实业集团无偿提供700多万元设备用于实训中心建设,促进了友嘉机电学院的发展。公司承诺将对设备随时进行更新,以保证友嘉机电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最新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是共同实施教学。
友嘉实业集团下属57家企业全面介入学院的人才规格制定和教学过程,在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友嘉实业集团选送员工来校担任授课讲师,承担了《产品设计软件UG》等7门课程的讲授,这些课程占所有课程的14%,合作开发课程标准10余门。
第三,共育校园文化。
为培养业在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方面提供服务。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同时,工业设计专业充分发挥友嘉实业集团优势,以友嘉的叉车外观设计为项目化课程的载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外观更新换代设计和新产品的外观创新设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4.共担风险。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校企双方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体现了“校企共同体”特有的生命力。通过学院牵线,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招标最终向友嘉实业集团购入30多台数控车床,总价达一千多万的设备,为企业解决了金融危机下设备销售难的问题,增强了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样,友嘉实业集团也为友嘉机电学院解决了就业问题,2009年友嘉实业集团下属4家企业接受了友嘉机电学院300余名学生的顶岗实习;23名学生与友嘉实业集团下属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四、“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的实施成效
1.形成了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提高了企业积极性。
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建设友嘉机电学院,搭建了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校企合作新平台,实现了办学实体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构成一体化、校企文化一体化,构建了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保障机制、区校合作机制和校企共生机制等三大动力机制。
首先,杭州市政府对学院发展进行大力支持,为学院发展提供安徽高职教育与地方仲耀黎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进程的加快,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与服务。为此,高职教育要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互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共同发展。
地方经济建设政策和资金保障。2003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3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学院,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学院形成区校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三,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发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学院确立主动服务企业、校企文化共融、利益共享与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企业把集团的叉车设计研究所、邮政设备研究所设在友嘉机电学院,双方共同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了共同规划、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发展机制。
2.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办学资源的瓶颈问题。
友嘉机电学院培养的是机械、数控、电气、模具等第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但大批量的实训设备,学院既难以承受,又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而“校企共同体”的友嘉模式则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问题,保证了友嘉机电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友嘉集团还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师资,这些技术人员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友嘉实践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友嘉机电学院的成立,友嘉实业集团也将把总部迁入杭州,并设立3个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杭州,对提高当地的制造业水平,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学院依托友嘉机电学院平台,为社会提供培训和科技服务。2008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教师主持参与省市攻关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多万元,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10多项。
4.友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友嘉机电学院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友嘉机电学院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2008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数控专业学生在2009年浙江省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大赛团体三等奖。同时,友嘉模式在学院进行了推广,按照友嘉模式,学院又组建了达利女装学院、新通国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从而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我国经济发展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多方支持,特别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当前,安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安徽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使其紧密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1.专业结构问题。
2007年7月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安徽高职教育布点较多的是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这些专业占全省高职教育专业总数的46.9%,矿业、材料能源、资源、制造业及交通运输类专业数量较少,只占13.4%。从安徽确定重点发展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及生物技术工业八大支柱产业以及安徽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前五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来看,安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尽适应[1]。主要是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是重文轻工。因文科类的专业办学成本较工科类专业低得多,许多院校只顾办学效益,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76.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等.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381.高素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友嘉机电学院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友嘉的企业文化精神,按照校企育人标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适应企业文化。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