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国家级期刊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论当下历史教学的发展思考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4-05-26

  论文摘要: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 有论,尤其对高中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 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了了。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 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言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 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高 中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却正如刘péng@①所说:“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 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 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 论结合”能力?

  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 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 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 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 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 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 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得如何,反映了对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对考试 而言,既然考试说明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 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高 考历史命题思路探讨》一书中指出:“我们感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 普遍的重视,亟待加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 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决 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方法。

  刘péng@①先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如果 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测量教学水平的话,那么对历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性的评价和测量,显然也包括在历史 高考之中。”这一要求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首先,在宏观的知识 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 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 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著名人物如秦始皇、汉 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等。其次,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同样要注重理论分析,突出理论的统帅 作用。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俄国改革的教学,应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近代日本和 俄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矛 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自行宣布改革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且资本主义发展都比较迅速,改革都保 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由于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革势力,没有经过像日本倒幕运动那样 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的冲击,因而改革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显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 样系统和全面。从而决定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上述分析虽然没有出现矛盾的共性和个 性之类的字眼,但思维过程显然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就使学生对两次改革的本质有所认识,而且学 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 有论,尤其对高中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 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了了。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 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 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 书指出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 瓜烂熟,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 ,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这的确是历史理论教学的“瓶颈”问题,是史论结 合的焦点所在。

  1.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 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 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 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 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 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抗日 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一节中,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 力”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关系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西 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能不能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到不好回 答,可以作进一步的诱导,即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是否也会形成?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可见,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因素是民族矛盾的 激化。由此让学生明白,民族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因素,而西安事变是偶然性因素。那么统 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别的事件形成,而是通过西安事变形成的呢?因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 果。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以 此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要通过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来,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绝对偶然,偶 然性中有必然性。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结束十年内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起了关键作用,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此让学生知道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甚至是 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有虎门销烟(偶然性)和英国侵华政策(必然性)对于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偶然性)和美国的争霸政策(必然性)对于美国的参战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的、生动的,有感性认识为依托,因而是便于理 解和运用的。

  2.到史料中去。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 学生掌握历史理论,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作为加强“史 论结合”教学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 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训练途径主 要有两个:其一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 反三。例如:在讲到“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举出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 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事例。同时,在讲述具体史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知识,就 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着什么理论内容。如,讲英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对其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就应该训练学 生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观点作出解释。其二是利用练习题目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型可以是 问答题,也可以是材料解析题或选择题等。例如,有如下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 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 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二:当时为恢复秩序,就要 有如西叶斯所说的那样一支“宝剑”,起初大家认为这种宝剑使命可以由茹伯尔将军来担当。但当他在挪威会 战中阵亡以后,大家便提到莫罗·麦克唐纳和贝尔多纳等人了。拿破仑这个名字,还是后来才被提起的。如果 他像茹伯尔那样阵亡了,那么大家根本不会谈到他,而会提出另一支“宝剑”来(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 上的作用问题》)。在隐去上述材料出处的情况下,让学生评论材料中的观点,就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时势造 英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有如下问题:瞿秋向认为: “文学只是社会的反映,文学家只是社会的喉舌。只有因社会的变动,而后影响于思想,因思想的变化,而后 影响于文学”。试结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评述这一观点。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就能够训练学生理 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观点的能力。在这类题目的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作纯理论的阐述 ,但必须体现出理论观点统帅史料,史料表述中有足够的理论含量。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 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下大力气,才可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