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黑土坡耕地连续施加生物炭的土壤改良和节水增产效应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2-02-08

  摘要: 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性状优良、适宜作物生长,然而大面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环境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探明施加生物炭对该区域坡耕地的节水增产效应,以及最优施加量与施加年限,基于田间径流小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试验。2015 年,试验根据生物炭施加量设置为 C0( 0 t / hm2 ) 、C25( 25 t / hm2 ) 、C50 ( 50 t / hm2 ) 、C75( 75 t / hm2 ) 和 C100( 100 t / hm2 ) 5 个处理; 2016 年,各处理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生物炭。试验结果表明: 施加两年生物炭均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孔隙度和有机碳密度,且随施加量的增加效果越显著; 2015 年实测田间持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呈上升的趋势,2016 年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上升至 C50 处理达到最佳; 2016 年 C50 处理土壤三相比较合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 GSSI) 高于其他处理; 连续两年施加生物炭均减少了 3°坡耕地的年径流量,各年份年径流系数降低最多的分别为 C75( 15. 44% ) 和 C50( 17. 27% ) 处理。适量生物炭也可增加单次降雨后雨水蓄积量和其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和幅度; 2015 年和 2016 年大豆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是 C75 和 C50,增产率分别为 27. 16% 和 28. 17% 。比较 2015 年和 2016 年试验结果,连续两年施加 50 t / hm2 生物炭时,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处理增幅最高,为 27. 67% ,节水增产效果最佳。

黑土坡耕地连续施加生物炭的土壤改良和节水增产效应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三相比; 径流系数; 雨水蓄积量;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

  0 引言

  东北黑土区为全球宝贵的三大黑土区之一,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区土壤以黑土、黑钙土及草甸黑土为主[1]。“典型黑土”是一种结构好、肥力高、性状佳的高产土壤,特别适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生长。由于当地耕地地形多为丘陵漫岗,历时短、强度高且集中的降雨特点,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导致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厚度逐渐变薄[2],土地生产力下降。该地区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资源。预计到 2020 年,黑龙江省主要秸秆理论资源量将达到 6 500 万 t。然而,目前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每年约有 21% 的秸秆资源被焚烧或废弃[3],对大气环境构成威胁。因此,实行科学有效的坡耕地水土资源保护,低碳环保的同时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增产保收,对促进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炭是以作物秸秆、动物粪便为原材料的生物残质,在缺氧或完全断氧的情况下,经过高温( 小于 700℃ ) 热解制成的一类稳定难溶、高度芳香化结构的碳质材料[4 - 5]。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表面具有大量负电荷[6 - 7],施入土壤中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 pH 值[4,8 - 10],强化土壤的持水性能,促进雨水下渗[11 - 13],吸附土壤养分并提高养分的有效性[14 - 18],可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产量[19 - 20]。

  由此可见,生物炭在农业上应用前景良好,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施加生物炭在保水保土方面作用显著,SADEGHI 等[21]通过模拟试验得出,利用酒糟生物炭可明显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潜 在 侵 蚀,亦有众多国外研究者得出相似结论[10,22]。目前国内此方面研究较少,且大多数以室内径流模拟或短期观测的形式为主。生物炭性质稳定,其对土壤的影响会长期存在,将其施入黑土区田间的实际效果,以及生物炭最优施加剂量与年际间连续施用的最优模式尚需明晰[23]。笔者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旨在探索黑土区坡耕地连续施加生物炭的土壤改良与节水增产效应,为黑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 2015、2016 年在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带的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红星农场试验基地进行 ( 北纬 48°02' ~ 48°17',东经 126°47' ~ 127°15') ,该区域为小兴安岭西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丘陵漫岗地区,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岗顶平缓,坡面较长,坡度为 3° ~ 5°。耕层土壤主要为草甸黑土,表层松散,底土粘重,透水性差。该区属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于等于 10℃ 的有效积温为 2 254. 5℃,日照时数为 2 364. 2 h,无霜期 105 d 左右;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53 mm,且多集中在 7—9 月,期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401. 7 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0% ~ 80% 。

  1. 2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为草甸黑土。供试生物炭为玉米秸秆生物炭,购自辽宁金和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备方式为玉米秸秆在无氧条件下 450℃ 高温裂解,粒径 1. 5 ~ 2 mm。供试土壤与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供试作物为大豆,品种为黑河三号。

  1. 3 试验设计

  试验在径流小区内进行,小区坡度选择黑土区坡耕地有代表性的3°坡,规格20 m × 5 m,共计10 个径流小区同向平行铺设( 图 1) 。各小区末端设径流自动记录系统,径流经记录及取样后流入小区底端的排水沟。为防止测渗,各小区边界用埋入地下 1 m 深的铁板隔开,每个小区间设置 1 m 间隔。试验按照生物炭施加量设置 5 个处理: C0( 对照处理) 、C25 ( 25 t / hm2 ) 、C50 ( 50 t / hm2 ) 、C75 ( 75 t / hm2 ) 、C100 ( 100 t / hm2 ) 。2016 年试验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各处理连续施加等量生物炭,每个处理 2 次重复。生物炭在作物种植前经人工翻耕充分混匀至 0 ~ 20 cm 耕层土壤中。

  1. 4 观测内容及处理方法

  1. 4. 1 土壤理化性质

  各年份全生育期末利用环刀收集耕层原状土,各处理 4 次重复( 相同处理 2 座小区各取 2 次重复) ,土样实际含水率见表 2。根据室内测定威尔科克斯法测其田间持水量并借助 DIK-1130 型土壤三相仪测取其容重、孔隙度以及三相比,计算出广义土壤结构指数( GSSI)

  1. 4. 2 降雨、地表径流量

  分别采用自记雨量计对作物全生育期各次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进行观测,用设在各小区的径流自动记录系统对各次降雨的产流量进行测取。 1. 4. 3 单次降雨雨水蓄积量选取 2015 年 8 月 19 日和 2016 年 8 月 18 日 2 次典型次降雨( 降雨后 5 d 未出现降雨) ,利用时域反射仪( TDR) 对土壤 0 ~ 100 cm 深度土壤含水率分层进行测取。土壤深度分层为0 ~ 10 cm、1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60 ~ 80 cm 和 80 ~ 100 cm,土壤含水率测量时间包括降雨前和降雨后 8、16、24、36、 48、72、96、120 h。

  1. 4. 4 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试验分别于 2015 年 10 月 8 日和 2016 年 10 月 7 日对大豆进行收获。在相同处理的 2 个径流小区的坡上和坡下相应位置选取 2 个 10 m2 的地块,每个地块随机选 5 株豆秆测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百粒质量等,并对所选地块进行实收测产,计算大豆产量。

  1. 5 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图表的绘制,采用 SPSS 22. 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并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为 0. 05。对各年份大豆产量与生物炭施加量运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为 0. 05。

  2 观测结果与分析

  2. 1 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如表 3 所示,2015 年施加生物炭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降低 0. 86% ~ 6. 03% 。土壤孔隙 度 呈 上 升 趋 势,较 C0 处 理 增 加 4. 03% ~ 12. 90% ; 2016 年施加生物炭后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变化趋势与上一年相同,容重最高降低 8. 70% ,孔隙度最高增加 23. 40% ,且影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 < 0. 05) 。以上变化均取决于生物炭多孔性、容重小且远远低于土壤容重的结构特征,施入土壤必然改变原土样的孔隙状况,即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施入量越多,影响则越强烈。

  2015 年各处理实测田间持水量随施加炭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较 C0 提高 1. 89% ~ 8. 14% ; 2016 年连续施加后,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至 C50 处理表现最优,较 C0 提高 10. 91%,之后出现下降趋势。此外,2016 年试验 C50 处理累积加炭量为 100 t / hm2 ,较 2015 年相同生物炭施加量的 C100 处理土壤持水能力的提升表现更佳。生物炭特有的物理特性可极大地降低土壤容重,再加上其表面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亲水基团,进一步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然而有研究[24]认为,生物炭中有机物多含疏水性基团,施加量过高会增加斥水性,这可能是高炭量处理持水效果减弱的原因之一。

  土壤有机碳是较活跃的土壤组分,决定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25],维持着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6]。有机碳密度是指一定土层厚度中所含有机碳的质量。通过两年的试验( 表 3) ,施用生物炭后各年份产生的规律一致,即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生物炭施加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 0. 05) ,2015 与 2016 年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当年 C0 处理 提 高 幅 度 分 别 31. 4% ~ 102. 6% 、62. 2% ~ 246. 3% 。

  2. 2 施加生物炭对土壤三相比的影响

  2015、2016 年各处理土壤三相比见图 2,表 4 显示的是各处理的广义土壤结构指数 GSSI,GSSI 值越接近 100,土壤结构越接近理想状态。资料显示[27],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三相比为 50∶ 25∶ 25。

  由图 2a 可看出,2015 年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容重产生影响,土壤三相比发生变化。固相率呈下降趋势,液相与气相率分别上升了 6. 34% ~ 40. 91% 、8. 01% ~ 25. 88% 。与其他处理相比,GSSI 最高的是 C50 处理( 表 4) ,最接近理想状态。此外, C75 和 C100 处理的土壤结构改善效果也均达到显著水平( P < 0. 05) 。

  由图 2b 中可看出,2016 年各处理土壤固相率仍保持降低的趋势,累积施炭量较高的 C75 和 C100 处理固相率下降程度过大,远离土壤固相率最佳状态 50% ,同时液相率也出现降低,两处理 GSSI 与 C0 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甚至低于 C0 处理。该年份土壤三相比最为合理的同样是 C50 处理,GSSI 较 C0处理提高了 4. 75% ,差异显著( P < 0. 05) 。由此可见,适量生物炭可提高土壤含水率与通透性,过量反而会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变差。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可以发现,施加秸秆生物炭 50 t / hm2 ,施加年限为 2a 时,对草甸黑土结构改善程度相 对 较 好,该 处 理 GSSI 值 为 98. 31,高 于 其 他处理。

  2. 3 施加生物炭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2015 年和 2016 年各处理年径流深 R 以及径流系数 α 见表 5。

  施加秸秆生物炭有效地减少了 3°坡耕地的年径流量,2015 年减流效果最优的为 C75 处理,年径流量相比 C0 减少 15. 44% ,α 由高到低为 C0、C25、 C50、C100、C75; 2016 年 α 由 高 到 低 为 C0、C100、 C75、C25、C50,这一年中生物炭施加量为 50 t / hm2 径流控制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处理年径流量降低 17. 27% 。对比两年试验结果来看,2016 年 C50 处理抑制径流效果同样优于 2015 年同炭量的 C100 处理,减流率增加 2. 6 个百分点。即便是生物炭的多年累积施加量相同,但施加量在年度上的分配不同,其径流控制效果也不相同。为达到坡耕地节水保土最优效果,应注重生物炭施用量在年际间的合理分配。

  2. 4 施加生物炭对单次降雨后雨水蓄积量的影响

  选取 2015 年 8 月 19 日和 2016 年 8 月 18 日两次典型降雨,两次降雨后 5 d 内( 未降雨) 对各处理土层深度 0 ~ 100 cm 的土壤雨水蓄积量以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观测。观测从雨后 8 h 开始,时间间隔为 8、12、24 h。

  由于水分的蒸腾与植物的耗水持续进行,降雨后各处理土壤的雨水蓄积量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甚至达到负值。2015 年8 月19 日降雨历时145 min,降雨量 35. 5 mm,平均降雨强度 12. 92 mm / h。如图 3a 所示,降雨后 24 ~ 72 h 各处理雨水蓄积量下降幅度均有所增加,C0 和 C25 处理下降幅度较大。72 h 之后,施加生物炭量 50 t / hm2 以上的处理下降速率有所减缓,进入缓慢下降期。从雨水蓄积量高低来看,各处理均在雨后即达到最大值,施加生物炭明显增加了 0 ~ 100 cm 土层深度的雨水蓄积量,较对照处理提高 16. 86% ~ 55. 21% 。

  2016 年 8 月 18 日降雨历时 107 min,降雨量 48. 4 mm,平均雨强为 23. 80 mm / h。如图 3b 所示,雨水蓄积量整体变化趋势与上一年相似。C25 与 C50 处理的雨水蓄积量较高,且对雨水蓄积量下降速率的减缓效果表现较好。原因可能是生物炭可增加土壤孔隙度与非饱和导水率,促进雨水下渗至土层中,使得土壤含水率大幅度增加,此外,生物炭对水分的吸持作用降低了雨水蓄积量下降的速率。

  2. 5 施加生物炭对大豆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5. 1 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见表 6。 2015 年试验表明,施加生物炭对大豆产量以及各构成因素均有积极影响,大豆产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者之间的 Spearman 相关系数为 0. 906( 相关性在 P = 0. 05 水平显著) 。增产效果最好的为 C75 处理,相比 C0 处理对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 2 个要素的提高达到极显著水平( P < 0. 01) ,对百粒质量的提高达到 显著水平 ( P < 0. 05) ,大豆增产率为 27. 16% ; 2016 年连续施加生物炭对大豆各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依然显著( P < 0. 05) 。各处理产量仍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但 与 2015 年不同,增产率至 C50 处理最高,为 28. 17% ( P < 0. 05) 。C75 与 C100 处理增产效果下降,增产率为 15. 33% 和 11. 90% ( 相比 C0 处理效果不显著) 。该年份大豆产量与生物炭施加量间的 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 600( 相关性在 P = 0. 05 水平不显著) ,说明施加生物炭量过高使得大豆的增产效果降低,两者相关性减弱。生物炭施入过量导致土壤结构变差、持水能力减弱,对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2. 5. 2 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表 7 为 2015、2016 年试验各处理的大豆生育期耗水量( ET) 与水分利用效率( WUE) 。2015 年各处理大豆 WUE 由高到低排序为 C75、C100、C50、C25、 C0,施加生物炭处理的 WUE 值均高于对照处理,提高幅度为 6. 16% ~ 25. 03% ; 2016 年连续施加生物炭后对大豆 WUE 同样产生不同程度提升效果,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50 处理表现最优,较 C0 处理提高 27. 67% ,其后依次是 C75、C100、C25 处理,WUE 分别提高 11. 91% 、10. 40% 、9. 68% 。

  综合两年试验分析,连续施加2 年生物炭50 t/ hm2 对大豆 WUE 的提高效果要比一次性施加 100 t / hm2 理想,WUE 增长率高于后者 4. 32 个百分点。大豆的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共同影响着其水分利用效率,施加生物炭强化了土壤对雨水的吸持与储存,减少地表流失,使得土壤水分更充分地补给作物根部。第一年生物炭最优施加量为 75 t / hm2 ,连续施加两年 50 t / hm2 的生物炭对提高大豆 WUE 会达到更优的效果。

  3 讨论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方面已进行大量研究[28 - 29],大多有效措施存在工程量大、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生物炭通过施入土壤即可改善土壤结构,达到节水保土的目的。该措施弥补了上述问题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本研究得出,秸秆生物炭可降低草甸黑土容重并提高孔隙度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且影响效果与生物炭施加量与施加年限呈正相关,这 与 魏 永 霞等[13]、尚杰等[18]研究成果结论一致。施加生物炭第 1 年各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是连续第 2 年施加各处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生物炭量过高的处理对增强土壤持水性能的效果下降,这与 PENG 等[24]、DUGAN 等[30]结论一致。上述影响均在土壤三相比的变化上有所体现,第一年施加生物炭土壤容重发生改变,土壤固相体积比例降低,液相和气相体积比例随之增高,从而土壤的含水率和通气性增加,土壤结构较为合理,GSSI 得以提高。连续两年施加 50 t / hm2 生物炭时土壤结构得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施加量过高导致土壤性状松散,GSSI 也出现降低。

  对于年降雨径流量的观测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有效减少 3°坡耕地的年径流量,2015 和 2016 年减流量最大的处理分别为 C75 和 C50,较当年对照处理减少 15. 44% 、17. 27% ,SADEGHI 等[21]通过模拟试验得出相似规律。施加适量生物炭还增加了单次降雨 0 ~ 100 cm 土层深度雨水蓄积量并减缓其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和幅度。

  试验各年份施加生物炭大幅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该结果与房彬等[8]、OBIA 等[12]一致。第 1 年施加生物炭 75 t / hm2 时,在几种试验处理中增产效果最优; 而连续两年( 第 2 年) 施加生物炭 50 t / hm2 时,大豆产量的增幅则最大。这是由于适量的生物炭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水分与有机质的含量,土壤碳氮比随之升高,土壤中氮素和其他养分的含量增加,土壤对大豆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能力得以提升。此外,李晓龙等[27]通过研究发现,生物炭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促进耕层土壤中作物下层的细根生长。过量施用生物炭时,土壤的结构不再适宜作物生长,其持水能力也会减弱,另有可能过 高 的 C /N 会 导 致 土 壤 氮 固 定[31],土壤 肥 力下降。

  综合两年试验的结果,连续施加两年生物炭 50 t / hm2 时改善土壤结构与提高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程度均达到最大,其效果优于 2015 年一次性施加生物炭 100 t / hm2 的处理。因此,即便是在施加量相同的前提下,应注重其施加年际间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更加突出的效果。

  面临着东北黑土区大面积垦殖的过程中造成的大片坡耕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为防治黑土退化,促进黑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与节水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十分必要。在全球对固碳减排高度关注以及农业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生物质资源利用的必要性日渐突出[3],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可促进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研究前景广阔。本试验在田间径流小区中进行,受自然等试验因素影响较大,本文仅分析了连续 2 年施加生物炭的情况,对于连续多年施加生物炭及其之后的效应问题,有待加长试验年限,进一步试验研究。

  4 结论

  ( 1) 施加秸秆生物炭可降低草甸黑土的容重,增加孔隙度,2 年试验中影响程度均与生物炭施加量呈显著正相关。2015 年各处理田间持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2016 年 C50 处理田间持水量增加效果达到最优,C75 和 C100 处理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各年份增加幅度分别为 31. 4% ~ 102. 6%、62. 2% ~ 246. 3%,均达到显著水平。

  ( 2) 施加适量生物炭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液相率与气相率,土壤含水率与通气性明显提高。连续两年施加生物炭 50 t / hm2 ,GSSI 值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结构得到较大程度改善。

  ( 3) 施加生物炭可以减少 3°坡耕地年径流量。 2015 年 C75 处 理 减 流 效 果 最 佳,径 流 系 数 降 低 15. 44% ; 2016 年表现最佳为 C50 处理,减流率为 17. 27% 。施入适量生物炭还增加了单次降雨后 0 ~ 100 cm 土层深度的雨水蓄积量,并使其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 4) 施用生物炭对大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积极影响,同时对大豆 WUE 的影响程度也较大。 2015 年表现最佳的处理为 C75,增产率为 27. 16% , WUE 较 C0 提高 25. 03% ; 2016 年连续施加的最佳施炭量为 50 t / hm2 ,增产率为 28. 17% ,其 WUE 较 C0 提高 27. 67% ,对坡耕地节水增产的积极效应更加突出。——论文作者:魏永霞1,2 张翼鹏1 张雨凤1 王睿垠1 马瑛瑛1 张 奕1

  参 考 文 献

  1 赵会明.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 6) : 477 - 478. ZHAO Huiming. Present situation,cause of form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black soil area of Northeast China[J].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8,14( 6) : 477 - 478. ( in Chinese)

  2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 1) : 1 - 8. LIU Baoyuan,YAN Baixing,SHEN Bo,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of soil erosion for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eastern black soil area of China[J]. Science of Soil & Water Conservation,2008,6( 1) : 1 - 8. ( in Chinese)

  3 姚宗路,赵立欣,田宜水,等.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 11) : 288 - 292. YAO Zonglu,ZHAO Lixin,TIAN Yishui,et al. Utilization status and medium and long-term forecast of crop straw resour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9,25( 11) : 288 - 292. ( in Chinese)

  4 袁帅,赵立欣,孟海波,等. 生物炭主要类型、理化性质及其研究展望[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 5) : 1402 - 1417. YUAN Shuai,ZHAO Lixin,MENG Haibo,et al. The main types of biochar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expectative researches[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2016,22( 5) : 1402 - 1417. ( in Chinese)

  5 李力,陆宇超,刘娅,等.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 Cd( Ⅱ) 的吸附机理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 11) : 2277 - 2283. LI Li,LU Yuchao,LIU Ya,et al.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Cadmium( Ⅱ) on biochars derived from corn straw[J]. Journal of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12,31( 11) : 2277 - 2283. ( in Chinese)

  6 韩光明,蓝家样,陈温福,等. 生物炭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4( 31) : 10941 - 10943. HAN G M,LAN J Y,CHEN W F,et al. Biochar and its influence on soi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31) : 10941 - 10943. ( in Chinese)

  7 卜晓莉,薛建辉. 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 3) : 535 - 540. BU Xiaoli,XUE Jianhui. Biochar effects on soil habitat and plant growth: a review[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23( 3) : 535 - 540. ( in Chinese)

  8 房彬,李心清,赵斌,等.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 8) : 1292 - 1297. FANG Bin,LI Xinqing,ZHAO Bin,et al. Influence of biochar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s in rainfed field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3( 8) : 1292 - 1297. ( in Chinese)

  9 AJAYI A E,HOLTHUSEN D,HORN R. Changes in microstructural behaviour and hydraulic functions of biochar amended soils [J].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16,155: 166 - 175.

  10 JIEN S H,WANG C S. Effects of biochar on soil properties and erosion potential in a highly weathered soil [J]. Catena,2013, 110( 110) : 225 - 233.

  11 NOVAK J,SIGUA G,WATTS D,et al. Biochars impact on water infiltration and water quality through a compacted subsoil layer [J]. Chemosphere,2015,142: 160 - 167.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