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给排水工程监督的现状、对策与机遇

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 时间:2022-01-2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工程体量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新基建中的给排水工程重要性显著提升,其监督管理也成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热点。文章从给排水行业监管角度出发,分析了给排水工程监督管理的现状,从参建单位责任主体和监督机构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阐述目前给排水工程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监督机构对给排水工程的监督管理提供一定的经验,进一步探讨给排水工程监督行业的未来,提出了目前给排水工程监督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给排水工程监督的现状、 对策与 机遇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市政给排水监督管理

  1.给排水工程监督的现状

  监督机构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论是在房屋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和建筑给排水还是市政给排水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工程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给排水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给排水工程监督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施工水平发展不平衡、工程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诸多学者和一线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表1)。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以及一线监督人员的工作经验,给排水工程依然存在工法不一的现象。目前给排水监督领域关于质量评定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许多常见质量问题短期内危害未显现,但长此以往,会对房屋市政工程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归纳上述研究成果中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房屋建筑给排水及市政给排水方面。从技术角度来看,给排水系统监督问题主要包括室内给水系统、室外排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雨水系统、管道连接、地漏等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政策分析角度来看,导致给排水系统质量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建筑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质量管理模式落后、监管能力不足、监理机构不健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等方面。余雄的研究认为市政给排水系统施工设计都是与城市道路设计有机结合,所以要充分研究周边环境,确保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于隽杰认为,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却并没有建立与给排水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数据不完善,使得监管缺乏依据,监管力度不够,为后期的给排水工程管理带来隐患。质量工程,百年大计,强化给排水工程监督管控已势在必行。

  2.加强给排水工程监督的对策

  2.1提升给排水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

  目前监管人员年龄层次偏年轻化,实战经验不足,在实际的监管中对于实际工程的把握程度不够,对规范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监督偏于形式化,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弱。监管机构可制定操作性强的内部培训实施方案,把学习法律、法规及监督业务知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以及邀请专家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分析讨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优化执法监管功能。在日常给排水监督管理过程中可加强对监督人员考核力度,定期抽查监督员对项目的监督情况,通过内部考核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不断提升监督人员履职能力。

  2.2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

  2.2.1加强进度管理

  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通常在项目施工的中后期,市政给排水项目多为政府项目,对项目施工工期要求较高,通常工期较紧。监督过程中,应强调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项目进度管控。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施工节点设定对应的施工方案,监督机构对不同的施工阶段采取针对性监督管理措施,保证工程进度不拖延。

  2.2.2重视施工方案制定

  根据给排水工程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周边的环境情况、现场的施工情况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于复杂的方案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对方案的跟进和整合,联合专委会各成员单位、行业专家开展给排水工程专项整治联合检查,保证施工过程按方案进行。

  2.3强化给排水工程监管的工作手段

  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强化监管效能和监管成果。

  (1)增加行政处罚权力使用覆盖范围,加大执法过程中行政处罚力度,采用约谈、挂牌督办、记录不良行为、通报批评、处罚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差异化处理,增强日常监督管理的威慑力,提高施工企业的整改执行力。

  (2)加强工程监督检测手段。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点。监管部门对施工单位使用的原材料按照规定实行抽样检测,同时对原材料进行备案以及飞行检查,严把建筑原材料的源头关,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保证给排水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合格、合法、合规。

  2.4做好后期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做好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预验收机制,提高给排水工程项目技术水平;验收中可采用多部门联合验收,如联合消防、规划部门一并验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在不同部门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5借鉴其他国家的监督经验

  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给排水监督工作方面的经验,取其精华,有效转化为适应地方特色的监督方式和手段。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监督检查除了由政府人员指派或者聘请外,另有一部分采用委托私人机构的方式,或者聘用社会认可的检查员,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使得监督工作的任务量可以均衡,更有效地利用和分配社会资源,使得监督效率最大化。在法国,施工企业在材料复试过程中配备了自己的质检部门和质检设备,提高了材料复试的效率?。部分发达国家对于监督权力和检测资质的下放有效缓解了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人手与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监督效率,但此类权力下放也需要政府管理规范化、法律化,同时也需要社会综合素质提高来保障。

  3.给排水工程监督面临的机遇

  3.1全寿命周期评价框架下的给排水工程监督

  目前,包括给排水监督在内的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监督管理从施工许可证发放为监督起始、竣工验收结束为验收终点,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力度不足。项目前期与各部门联系不足,对项目的前期情况了解有限,后期对项目的追踪程度不够,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部分难以解决。

  全寿命周期主张将项目立项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目前全国范围内,包括深圳、嘉善等地区已经建立了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深度打造一体化业务办理及工程监管平台,实现包括给排水工程在内的建筑领域全过程管控,推动各部门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设计勘察单位对项目落实终身责任制,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一文明确了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同时加快工程质量保险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提示工程从来不止是施工过程的管理,不论是对五方责任单位,还是政府监管部门,抓实落实全寿命周期工程管理是大势所趋。

  3.2给排水工程监督的智慧化与信息化

  通常,给排水工程监督过程主要集中于现场人工观察,档案资料归集方面以纸质档案为主。人工观察方法对于现场实际情况较有针对性,但是在记录能力和回看整改成果的效果上存在缺陷,纸质记录亦有遗失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各行各业中,给排水工程监督管理也在往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1)加强数据分析。加强监督过程中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给排水工程监管过程的薄弱点,针对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加强重点部位、问题部位的监督力度与监督手段,逐一打破症结,不断建立完善数字化的信息监督体系。

  (2)助力智慧监督。多措并举开展给排水工程智慧试点工程及观摩交流等系列活动,积极打造包括安全监测和质量提升为主的智慧化工地。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查工地施工情况,尤其便于在类似市政给排水工程等面积较大、管理难度较大的工程使用,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提高监管效能。进一步借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运用信息化安全监管创新模式。

  (3)多元宣传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在给排水工程监督领域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质量安全教育资源库,创新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包括并不限于线上、线下宣传及新媒体方式宣传,通过搭建与施工人员之间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切实将监管课堂设到一线。

  3.3基于用户满意度的给排水工程监督模式

  建筑工程给排水监督常见的是后期的投诉问题处理,例如有管道渗漏、供水不足、地漏堵塞、排水管噪音大等。针对常见的给排水投诉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提高用户满意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政府的形象。目前在部分监督机构中,监督机构人员兼任投诉处理人员,工作负担较重,问题处理效率不高,投诉处理机制尚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要求将社会力量多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因此将投诉问题进行汇总,并聘请第三方单位或采用行业专家解决投诉类问题,并以满意度作为第三方的考核指标,也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方式之一[16]。如果能有效实施,一方面可以缓解一线给排水监督人员工作负担较重的问题,能够集中精力从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满意度,不断推进给排水工程质量持续稳定提升。——论文作者:郭瑱祎

  参考文献:

  [1]陈程.给排水工程设计在消防改建项目中的合理运用—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改建项目为例[J].安徽建筑,2020(8).

  [2]王桂云.浅谈建筑消防给排水监督要点[J]_今曰消防,2019(6).

  [3]杨军文.浅谈建筑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居舍,2020(15):172.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