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12-1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农业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目标、资源、环境、模式与技术等方面的困境。为此,需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化水土资源质量的核心地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导向、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强化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指导作用、强化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以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 生态农业 农业高质量发展 困境 出路

  引言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生产领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与供应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生态、关注健康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生态农业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作为一种与中国农业现实紧密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分析研究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探讨破解这些困境的路径,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就开始围绕生态农业开展理论研究。近40年来,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国家层面生态农业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实践模式不断创新,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不断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农业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发现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出路及对策。

  农村改革开放之初,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是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在国民温饱尚未彻底解决的时候,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叶谦吉(1982)明确提出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这在当时来看,有不少人认为是天方夜谭,而今则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研究方面。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方面,学者们进行了探索。沈长江(1987)认为,生态农业对我国资源利用与保护,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刘书楷(1988)认为,建立一种高效良性循环的集约型生态农业体系,可以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实现持续稳定增产。张壬午、李鸿、王洪庆、程序(1989)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高效多功能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为基础、以农业生态工程配套技术为保证的生态农业,对于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加速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王松霈(1993)认为,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孙鸿良、胡涛、张壬午(1993)的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必然要带来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上的变革,特别是以农业生态工程为主体的一系列生态技术,以及各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发挥整体功能的组合技术的变革与完善。刘书楷(1994)认为,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张文庆(1995)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功模式。

  张壬午、高怀友(2004)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应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2007)认为,生态农业是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功能,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健康优质的安全食品具有重大意义。刘兴、王启云(2009)认为,生态农业发展对改善中国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周锐、李爽(2011)认为,生态农业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稳定、持续地发展农业,同时又保护环境和维持农村生态平衡。于法稳(2016)认为,生态农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成效方面的研究。王如松、蒋菊生(2001)认为,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从生态农业向生态产业发展是必然趋势,由此提出了中国农业生态转型的几种模式,即知识型、服务型、网络型、规模型。李文华(2004)认为,中国的生态农业是生态优化的农业体系,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其目标是使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1993年在全国51个县开展的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骆世明(2009)认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因划分依据不同,可以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物种与品种搭配模式。这种基本类型的区分有利于认定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有利于模式改进、模式筛选和推广、模式标准制定及模式的深入研究。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方面的研究。骆世明(1995)认为,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的有效连接,主要包括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吴文良(2001)认为,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既是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又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需要,更是农业自身发展中结构调整的需要。然而,当前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着核心技术不过硬,产业化水平低,在短期内与常规技术竞争中优势不突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等问题。韩纯儒(2001)认为,要实现食物安全,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在食物生产结构、农业结构、种植结构、农牧循环模式、病虫害防控体系、生态工程体系等领域有所突破。骆世明(2010)认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是能够支撑生态农业模式顺利运作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多个单项技术的组合。单项技术组合成技术体系时需要考虑技术与模式之间的匹配情况、技术之间的关系情况。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问题方面的研究。毛显强、郭秀锐、胡涛(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缺乏与生态农业技术相匹配的环境经济政策支持。为此,除了需要明晰产权作为政策基石之外,还需要通过财政、金融等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来加以调控,更需要制定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政策。黄进勇、王兆骞(2001)认为,影响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生态环境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章家恩、骆世明(2005)认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还需要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形势及目标方面的研究。不同时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取向及重点内容也不同。骆世明(1997)认为,中国农业发展基本越过温饱要求之后,农业发展普遍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益。但是中国农业现实的要求是处理好农产品供需及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卞有生(1999)认为,农业生态工程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此,要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方式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李文华(2004)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遇,以及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农业发展理念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骆世明(2008)认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使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2010)认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资源环境瓶颈也更加突出,为此,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作努力。

  有关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方面的研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不同时期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同,发展思路也有所差异。石山(1988)认为,农业战线要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王兆骞、王天根、吴建军(1988)认为,可以通过提高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调整、优化及协调种养及加工业内部结构,建立、改造并促进良性循环乡村工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用先进技术等措施,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靳乐山(1997)认为,我国生态农业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层次上进行审视,特别是在资源约束和用途冲突的条件下,生态农业研究应采用经济学的方法,探讨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

  章家恩、骆世明(2006)认为,生态农业发展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杨红(2010)的研究表明,理性政府在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链产权管理模式改革中,将会加强对耦合产业链产权的统一管理。杜清、冯远娇、王建武(2010)认为,实施生态农业标准化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2012)认为,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刘朋虎、仇秀丽、翁伯琦、张艳芳(2016)认为,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生态农业的核心要义,就是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赋予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新内涵,形成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基本内核的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富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家园建设。

  相关知识推荐:农业方面出刊快的期刊推荐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方面为新时代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基础。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来看,生态农业发展还面临新的困境,需要探讨新的思路。

  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新时代,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确保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发展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以及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等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其健康发展。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自20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生态农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范围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政策不断完善,有力地助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前面已经提到,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与其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当前,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以及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新时代消费市场的一种常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自然成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2)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之后,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更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又明确提出了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有助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从狭义来看,人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14亿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5)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与国际农产品相抗衡。要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是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不同层面的作用。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市场日渐旺盛,为此,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效能,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农业企业和产品集中。相应于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发挥其服务功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政策措施,助力生态农业的发展。

  (2)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生态目标之一;生态农业注重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流量,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存量,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质量,这是生态目标之二。基层政府及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更关注,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能否实现经济目标。因此,在国家宏观层面。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农业生产主体的利益,以实现国家生态目标与基层政府、农业生产主体经济目标的统一。

  (3)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吃饱”的问题。40年后,我国成功稳定地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饱”问题。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3158亿斤,肉蛋菜果鱼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新时代,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解决“吃好”“吃健康”的问题。面临的问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安全优质健康农产品的供应不充足、不均衡,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影响国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

  (4)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实现农业的高效益,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长期目标。从短期目标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防治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为抓手,选择循环型发展模式,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实现农业生产数量目标的同时,将质量目标纳入生态农业发展的视野。——论文作者:于法稳

  参考文献

  卞有生,1999,《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类型》,《中国工程科学》,第2期。

  杜清、冯远娇、王建武,2010,《中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生态科学》,第 2期。韩纯儒,2001,《中国的食物安全与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第5期。

  黄进勇、王兆骞,2001,《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区域性》,《经济地理》,增刊。

  靳乐山,1997,《生态农业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期。

  李文华,2001,《中国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县(村)建设》,《水土保持研究》,第 4期。

  李文华,2004,《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期。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2010,《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第 6期。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201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6期。

  刘朋虎、仇秀丽、翁伯琦、张艳芳,2016,《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1期。

  刘书楷,1988,《试论用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农业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第 4期。

  刘书楷,1994,《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第2期。

  刘兴、王启云,2009,《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经济地理》,第8期。骆世明,1995,《中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自然资源学报》,第3期。

  骆世明,1997,《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研究》,《中国科学基金》,第1期。

  骆世明,2008,《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4期。

  骆世明,2009,《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3期。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