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以及高效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从循环、绿色、低碳、高效等四个方面对生态农业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重新阐述,同时总结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文中从理论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产业化发展、多功能的挖掘、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
一、引言
从传统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发展到高科技现代农业,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1〕
我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而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依靠高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而是必须探索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2〕
二、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一批富有远见的科学家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了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在近30年里,我国的生态农业在内涵和外延上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且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得到了开展。各试点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极大改善,〔3〕〔4〕证明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是 把 农 业 生 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进行新农村建设、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7〕
目前,生态农业的理念已经日益为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所接受,从2004年中央 “一号文件”回归农业至2015年,有多份 “一号文件”明确提到 “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已经从理论发 展 到 实 践,并 最 终 上 升 到 国 家 决 策 的 高度。近年来,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目前开展建设的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从数量来看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仍 然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问 题。〔8〕〔9〕如何 最 大 程 度地利用生态 农 业 来 解 决 我 国 农 业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的内涵既是我国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 我 国 生 态 农 业 发 展 所 应 遵 循 的 重 要 原则。我国的生态农业以生物组分为中心,是一个复合的生物-社会-经济系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10〕其内涵涵盖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循环、低碳、绿色、高效等几个方面。
1.循环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将生态系统与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农业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 环 是 我 国 生 态 农 业 的 本 质 特 征。它 遵 循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从 生 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化人手,建立生态优化的农业体系。它特别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系统内各生产环节之间的 “接口”强化,通过产业链接,既可充 分 发 挥 各 个 专 业 和 行 业 部 门 的 专 项 职能,也强调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全面协作,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综合管理的经济体系。〔11〕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中的桑基鱼塘、稻 田 养 鱼、稻鱼鸭复合 系 统 以 及 农 林 复 合 经 营 系 统 等 发 展 模式,已较好地体现出了当今我们所倡导的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想。在传统生态农业知识与 现 代 农 业 技 术 结 合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南 方 “猪一沼一果”、北方 “四位一体”等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更是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侧面证明生态农业通过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达到了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作用。
2.绿色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绿色的农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 农 业 生 产 中 的 环 境 污 染 和 产 品 质 量 问题。在我 国 的 传 统 农 业 中,常 常 通 过 生 态 关 系 调整、系统结构功能整合等方面的微妙设计,利用各个组分的互利共生关系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农作物的抗性和品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尽量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我国的生态农业在生产绿色农产品方面具有天生优势。〔12〕在当今,我国生态农业的绿色性更是体现在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之 中,它 强 调 系 统 地 解 决 我 国 的 农 业 问题,将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业综合效益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低碳
如上所述,我国的生态农业通过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中能源、资源的投入以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了低碳经济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
农业生产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13〕而水稻种植则在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我国生态农业的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的活动搅动了土壤,同时杂草和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单位面积甲烷排放量平均可减少31.42%。〔14〕此外,生 态 农 业 中 农 村 沼 气 工 程 的实施,可以减少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薪柴及化石燃料和电能的消耗,也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高效
“高效”始终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包括高的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我国生态农业所追求的高效率包括高的投入产出率、高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以及高的土地产出率等方面。与西方的生态农业宁可牺牲农业的生产力,也要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所不同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倡导者一开始就强调追求高的土地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水平是判断一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在时间与空间上改善系统的结构、增加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和强化对系统的管理来实现,而不仅仅是通过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 高。一 方 面,它 突 破 了 单 一 狭 隘 的 产 业 限制,通过多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足管理者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它将努力克服或转移单一种植所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别是降水异常、市场波动、病虫害、杂草 以 及 肥 料 成 本 过 高 等 所 带 来 的 经 营 风险,因而比 一 般 的 农 业 生 产 类 型 具 有 更 高 的 稳 定性,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源头尽量降低了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土壤和水的可能性,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我国自然植被破坏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农田生态系统已经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生产地和原材料提供地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 蓄 洪 水、净 化 环 境 等 许 多 其 他 的 服 务 功能。〔15〕〔16〕并且经研究证明,采用生态耕作模式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往往比常规单作要高,例如稻鱼共生系统在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病虫害防治、水量调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17〕
中国的农业文明在近万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延续,我国的生态农业正是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在现代文明全面渗透的今天,推广生态农业,将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和社区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减缓传统知识丧失的速度。我国的生态农业紧紧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还关注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以促进农村的综合发展。生态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是一种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业模式,有利于充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生态农业也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效益。
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承认与赞扬,但是其在全国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尚未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理论和 政 策 体 系 不 完 善,生 态 农 业 的 绿 色性与可持续性缺乏坚实的保障
我国的生态农业虽然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但自身的理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统一的定义尚未形成,发展目标以及在整个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战略 定 位 仍 然 不 明 确。虽 然 《农 业 法》在2002年修订时,便已将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列入其中,但是与生态农业相关的规定常见于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以及工作报告之中,至今尚未专门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 制 定 可 操 作 的、强 制 性 的 法 规 和 部 门 规章。生态 农 业 的 运 作、监 督、管 理 和 激 励 机 制 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这些均使得生态农业的绿色性缺乏坚实的保障,一些生态农业模式中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污染,并未 真 正 提 供 “绿 色 产 品”。较低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使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缺乏引导和规范;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区域管理者以及农民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推广和普及。
2.以分散 化 经 营 为 主,生 态 农 业 难 以 充 分 实现循环与高效
受农业市场化水平以及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18〕长期以来分散化经营的家庭生态农业仍然是我国生态农业主导的经营模式,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农业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19〕〔20〕生态农业户受经营规模及自身知识素质的限制,通常只能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和 养 殖 业 之 间 建 立 农 业 生 态 系 统,生 产 链短、规模小、产出低、抗 市 场 风 险 能 力 较 弱。〔21〕〔22〕以该种经营模式为主导,农业与其他行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难以形成,无法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生态农业的整体效益较低,循环性作为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开放以及农业生产平均成本的不断提高,分散型生态农业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产业化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23〕
3.生态农业 的 生 态 和 文 化 功 能 未 得 到 充 分 的挖掘
如上所述,生态农业具有生产、生态和文化多种功能,然而,单纯的市场机制只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现行的经济核算框架下,生态农业耕作方式下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生态农业耕作方式的综合效益受到低估。这些导致了生态农业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4.生态农业的发展受现有认知、技 术 和 管 理水平的制约
生态农业所倡导的可持续性,往往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目前,我国的决策者在进行短期内迅速提高农业产出的目标以及从长远的角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权衡时,通常缺乏足够的 前 瞻 性。与 常 规 农 业 单 一 的 种 植 结 构 相比,生态农业的复合农业系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系统,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状况选择发展适宜的 模 式,仍 然 是 一 项 艰 巨 的 任 务,这 对 决 策者、业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外加农业技术转化推广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无法向农户提供优质的品种、技术、信贷和信息服务,使得生态农业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缓慢,目前使用较多的仍是一些简单、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 (如间作套种技术),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较难接受,这些均阻碍了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髓的融合。
五、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针对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生态农业与国际上 “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和行动纲领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它是更具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与农村可持 续 发 展 成 功 模 式。它 与 有 机 农 业、绿 色 农业、无公害农业同属于高品质农业,与它们的发展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其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要求多目标综合决策,有别于单一目标的常规生产决策。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既应该明确和把握与它们的联系,同时也应该凸显出自身的特色。
2.建立生态农业的政策体系
政 府 部 门 要 加 快 建 立 生 态 农 业 相 关 的 政 策 体系,促进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真正绿色的农业。目前,我国针对有机、绿色以及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已经给出了相关的规定,如《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建立了较完备 的 标 准 体 系。它 们 的 标 准 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有机 (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即以产品生产为核心,针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建立的标准和规定。然而,中国的生态农业不单以高质量产品为唯一目标取向,这就决定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标准体系不能简单地归同为生态型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24〕
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出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各具特色,又有其共性。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共性和个性两个层面,即既包括从生态农业整体性、共同性的角度,在环境控制、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估方法以及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等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也包括从过程控制的角度,对具体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针对其主要生产环节,制定生产技术规程、配套的技术方法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除此之外,生态农业的政策体系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及资金、信息的投入和管理机制,以提高区域管理者以及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保障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3.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应该消除现行的土地制度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制约。其措施主要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权以及收益权,以促进土地的依法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经济。其次,应该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龙头组织+农户是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较好的组织方式,通过股份制和合同制等形式,在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分工明确、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横向规模与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形成集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工艺设计、生产 加 工、营 销体系、物流网络和观光服务为一体,物 质、能 量、信息多级转化利用的综合经济系统,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4.以多功能的挖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生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将为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生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拓展,可以通过生态质量附加值产品和文化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及生态文化休闲功能的开发来实现。生态质量附加值产品的开发需要通过生态型农产品向绿色、有机以及无公害农产品之间的转化来实现。文化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使得农产品和地域文化、地理和历史实现有效的嫁接,通过 “历史商标”、“人文商标”、“地域商标”和 “文化商标”等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农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多功能的挖掘,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知识推荐:农业工程领域期刊推荐
多功能的挖掘,既要靠自身在发展中来寻求,也需要借助外力来推动。对生态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还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实现。〔25〕在生态补偿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重视的今天,需要进一步加大呼吁,提高政策制定者对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重视,逐渐将对其的补偿纳入到生态补偿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中,以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外部激励。
5.加强能力建设、突破思想和技术障碍
目前,环境质量指标已经纳入到了各级政府的 绩效考核之中,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借助有利的政策环境,全面提高决策者对转变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实现由思想到行动的转化。
积极培育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以在政府、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农户之间建立起坚实的纽带,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应该加大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管理技能,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获得生态农业的最新技术知识。地方农业部门可以依据生态农业的标准体系编写发行简明、实用的技术手册,以促进信息向农户的送达,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公共媒体如广播、电视和 报 纸 以 及 网 络 等 对 能 力 建 设 的 积 极 作用。
六、小结
中国的生态农业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融合了传统精髓与现代的新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许多宝贵的模式,集中体现了我国农民、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创造力,为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温家宝总理指出: “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中国的农业就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论文作者:张 予 林惠凤 李文华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 庆 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J].资源科学,2010,(06).
〔2〕ShiT.EcologicalagricultureinChina:bridgingthegapbetweenrhetoricandpracticeofsustainability [J].EcologicalEconomics,2002,(03).
〔3〕李文华 .中国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县 (村)建设 [J].水土保持研究,2001,(04).
〔4〕黄进勇 .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研究 [J].中 国 农 学通报,2005,(05).
〔5〕ShiT.Movingtowa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rhetoric,policyandrealityofecologicalagricultureinChina[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 WorldEcology,2003,(03).
〔6〕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1).
〔7〕丁文喜 .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J].中国农学通报,2010,(15).
〔8〕曾希柏,杨正礼 .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 [J].应用生态学报,2006,(01).
〔9〕任景明,喻元 秀,王 如 松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J].生态学杂志,2009,(07).
〔10〕WenhuaL,QingwenM.Integratedfarmingsys-temsanimportantapproachtowardsustainableagricultureinChina [J].Ambio,1999,(08).
〔11〕李 文 华,张 壬 午 .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 [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李文华,刘某承,闵 庆 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6).
〔13〕赵其 国,黄 国 勤,钱 海 燕 .低 碳 农 业 [J].土壤,2011,(01).
〔14〕李文华 .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杀手锏 [J].世界环境,2011,(01).
〔15〕李文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6〕CostanzaR,d'ArgeR,deGrootR,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EcologicalEconomics,1998,(01).
〔17〕刘某承,张 丹,李文华 .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01).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