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研究———基于重庆市 358 户农户调查数据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12-10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重庆市 358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猪—沼—菜/果模式为例,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和 Tobit 模型分别探讨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借助二元 Logistic 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性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度较低,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平均额外投入水平为每年 5608. 2 元/公顷。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偏好的因素包括: 生态农业模式熟悉度、生态农业收益预期、周围农户示范作用、是否获得生态补贴、户主年龄以及家庭总收入; 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额外投入水平的因素包括: 生态农业功能感知、生态农业模式熟悉度、生态农业收益预期、是否获得生态补贴、户主年龄与受教育程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农户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性受到生态农业功能认知、生态农业模式熟悉度、邻里示范和户主年龄的显著影响。

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研究———基于重庆市 358 户农户调查数据

  关键词 农户 生态农业模式 猪—沼—菜/果 偏好 额外投入水平

  一、引 言

  由于石油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形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民迫于增产压力,又无法轻易放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系统内部产生资源循环,有益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宣亚南等,2005)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生态农业的探索,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鉴于我国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种类的多样化,早在 2002 年农业部就依据全国范围内征集的 370 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而提炼出 10 种代表性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 李金才等,2008) 。然而,纵观我国生态农业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在理论研究、试验示范、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产业化与推广方面却都面临一系列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生产方式的偏好( 张灿强等,2015) 。在小农经济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和实践,是推动我国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方法方面,已有文献( Rezvanfar 等,2011; 张利国, 2011) 大多采用二分制量表测量农户的采纳意愿,请被调查者以“是/否”作答,借助二元 Logistic 模型或二元 Probit 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但事实上,个体选择往往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选择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度,可以更准确量化农户的态度,具有更高信度。研究内容方面,现有文献( 李后健,2012; Adebayo,2013; 韩峰,2014) 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农户的生产方式采纳意愿,而鲜少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对生态农业这一生产模式的投入水平。农户实施生态农业模式,需要在初期增加额外的资金和人工投入,甚至要承担高额的有机认证费用,盈利周期也较长,这就必然增加了额外成本( 黎振强,2014) ,因此,要推动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还需考量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额外投入水平。只有当主观偏好与实际选择一致时,意愿才能成为行为的预测标准( 周利平,2015) ,因此只有自述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的农户才能成为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者和获益者。在前人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两者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有研究证明意识可以预测行为,即个体的主观偏好与现实决策之间具有一致性( 张董敏等,2015) ,另有研究表明两者亦存在非一致性( DeShazo 等,2009; 王常伟等,2012) 。本文认为,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性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关注农户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还较少见。

  鉴于此,本文拟利用重庆市 358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猪—沼—菜/果模式为例,研究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偏好与额外投入一致性的因素,以期寻求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分析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因素归纳为心理认知因素、外部资源因素、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 4 类:

  1. 心理认知因素。( 1) 功能认知。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农业功能了解越多,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就越高,愿意支付的额外投入越高。( 2) 环境价值感知。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农户对生态农业的环境价值认知程度越高,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就越高。( 3) 熟悉程度。是否能熟练掌握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手段,是影响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原因( 李后健, 2012) ,生态农业模式熟悉程度越高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可能越高。( 4) 收益预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收益预期会直接决定农户是否从事生态农业( Aimee 等,2006) ,收益预期越高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越高的可能性较大。

  2. 外部资源因素。( 1) 邻里示范作用。周围农户从事生态农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张董敏等,2015) ,邻里示范作用越强时,可能刺激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越高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 ( 2) 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社。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褚彩虹等, 2012) ,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有重要影响。( 3) 是否获生态补贴。生态补贴可以增加农户从事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获得生态补贴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具有高偏好和高额外投入水平的可能性较大。

  3. 户主个人特征。( 1) 性别。男性户主的劳动力和风险承受度一般更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模式更加乐观,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可能就更高。( 2) 年龄。农户的年龄越大,接受新思想的程度越低,越倾向于按照固有的化学农业模式劳作,因此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较低。( 3) 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生态农业的益处了解越清楚,对生态农业模式有越高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的可能性越大。

  4. 农户家庭特征。( 1) 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越大的农户,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往往具备了更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对于生态型农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对生态农业模式有更高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 2) 总收入。总收入越高的农户家庭转换当前生计方式的可能性越低,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度也相对较低,家庭总收入可能会减弱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 但若从事生态农业模式需要增加额外投入时,家庭收入是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投入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即总收入较高的农户家庭可能对生态农业模式有更多的额外投入。( 3) 农业收入占比。农业收入占比越高,说明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较多,对从事生态农业模式农业有更充足的劳动力,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和额外投入水平可能更高。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一) 研究区域选择

  重庆市的地形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且拥有多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于长江三峡重要生态屏障的地理位置,同时还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所在地,亦有多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这些条件都要求重庆市要大力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循环率、推动农业“三品”发展。重庆市商品农业主要包括蔬果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对猪—沼—菜/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重庆地区推广猪—沼—菜/果生态农业模式已经具备良好的地域背景( 牟晓莹,2010) 。

  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猪—沼—菜/果模式具体是指将人畜粪便在修建好的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渣与沼液,其中沼气可作为生活燃料使用,沼渣与沼液则转化为有机肥用于蔬菜果类的培育,要求综合利用有机废物,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同时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避免病虫害,以此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双重效益( 罗雪峰等,2010) 。由于地形限制,重庆市农户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退耕还林面积大,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猪—沼—菜/果模式实现了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作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适宜在人多地少条件下的重庆地区推广。因此,本文选择以重庆的猪—沼—菜/果模式为例,研究当地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

  ( 二)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 2015 年 7 月 14 日至 8 月 10 日在重庆市进行的调研,调研对象为丰都县、武隆县、潼南区、荣昌区的农户。这 4 个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其中丰都、武隆、潼南已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地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试验,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有一定的认知度。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在每个县域根据分层抽样方法抽取 3 ~ 4 个村庄,并参考村落人口与面积确定具体的调研数量。

  相关知识推荐:生态农业论文写作有哪些要求?

  调查方法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入户式访谈,调研人员首先向农户解释生态农业模式的具体概念,再当场进行问卷题项询问,并由调研人员记录答卷。调查员均为在读博士生与硕士生,在调查之前接受过培训,避免曲解问卷题项含义,也不能干涉或引导农户作答。本次调查共访谈了 408 户农户,剔除漏答或中途停止作答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358 份。样本农户的基本统计特征见表 1。

  ( 三)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为调查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本研究设计题项“相对于现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想要扩大猪—沼—菜/果模式的种植面积吗”。调查结果如表 2 所示,有 25. 7% 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持完全拒绝态度,14. 5% 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度较低,还有 28. 5% 的农户对扩大生态农业种植面积的决策不能确定,目前偏好度中等,14. 2% 的农户表示比较愿意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只有 17% 的农户非常愿意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可以看出,对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较强采用意愿的农户比例较低,大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说明目前我国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的偏好较弱。

  2. 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额外投入水平。为调查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额外投入水平,本研究设计题项“如果实行猪—沼—菜/果模式需要额外投入,平均每亩田地一年最多投入多少金额”( 为帮助农户理解,问卷中设置的土地面积单位为亩)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本文假定传统的蔬果种植投入约为每亩地每年 2000 元,并设定了 6 个额外投入水平的区间选项。农户额外投入水平的分布情况如表 3 所示,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农户的额外投入水平为 100 ~ 500 元,而愿意支付 500 ~ 1000 元以及 1000 元以上的较高投入水平的农户仅占总样本的 25. 1% ,此外样本农户额外投入水平的平均值仅为 373. 88 元,即额外投入水平的均值为 5608. 2 元/公顷。实行猪—沼—菜/果模式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修建与维护沼气池、蔬菜大棚等的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农户愿意增加的额外投入水平显然较低,这也说明收益与成本间的悬殊可能将是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投入时不可避免的一道壁垒。

  3. 农户偏好与额外投入的一致性水平。运用 SPSS17. 0 软件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户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204,这说明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具有部分一致性。进一步地,本文将农户自述偏好等级为 3 及以上的样本定义为对生态农业模式具有高偏好的农户,将额外投入水平落在300 ~ 500 元、500 ~ 1000 元、1000 元及以上这 3 个区间内的样本定义为具有生态农业模式高投入的农户,同时具备高偏好与高投入特征的农户则说明其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具有一致性。据此,在 358 个受访农户中,有 214 户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具有高偏好,比例为 59. 8% ,在这些具有生态农业模式高偏好的农户中,有 126 户农户具有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高投入,占比为 58. 9% ,并将这些农户定义为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具有一致性的农户样本,占总体的 35. 20% 。

  五、主要结论

  ( 一)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重庆市 358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猪—沼—菜/果模式为例,研究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与 Tobit 模型的计量方法分析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生态农业额外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且利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一致性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程度普遍不高,只有 31. 2% 的农户表示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较强偏好,40. 2% 的农户则表示较明显的排斥态度,还有 28. 5% 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态度暧昧。而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偏好的具体因素包括: 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操作熟悉度、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收益预期、其他农户的示范作用、是否获得生态补贴、户主年龄以及家庭总收入。

  第二,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额外投入水平大多数在每亩每年 500 元以下,只有约 25% 的农户愿意对生态农业支付每亩每年 500 元以上的额外投入,其中仅 6. 7% 的农户愿意额外投入为 1000 元以上。农户的生态农业额外投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态农业功能感知、生态农业模式熟悉度、生态农业模式收益预期、是否获得生态补贴以及户主年龄与受教育程度。

  第三,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包括: 生态农业模式功能认知、生态农业模式熟悉度、邻里示范和户主年龄 4 个变量,其中生态农业模式功能认知和熟悉度对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的一致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邻里示范和户主年龄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论文作者:黄炜虹 齐振宏 邬兰娅 胡 剑

  参 考 文 献

  1. Adebayo. SA,Oladele. OI,Vegetable farmers' attitude towards organic agriculture practices in South Western Nigeria,Journal of Food Agrichulture & Environment,2013( 2) : 548 ~ 552

  2. Aimee Shreck,Christy Getz,Gail Feenstra. Social sustainability,farm labor,and organic agriculture: Findings from an exploratory analysis,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6,23: 439 ~ 449

  3. J. R. DeShazo,Trudy Ann Cameron,Manrique Saenz. The Effect of Consumers’Real-World Choice Sets on Inferences from Stated Preference Survey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 42,2009( 3) : 19 ~ 343

  4. Rezvanfar,Ahmad; Eraktan,Gulcan; Olhan,E,Determine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dop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mong small farmers in Iran,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Research,2011. Vol( 6) ,13

  5. 西奥多·W. 舒尔茨 . 改造传统农业 . 商务印书馆,2006

  6. A. 恰亚诺夫 . 农民经济组织 .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7.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 . 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15) : 27 ~ 31

  8. 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 .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5) : 1275 ~ 1278

  9. 张灿强,沈贵银 . 体系表征、多维困境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可能走向 . 改革,2015( 5) : 111 ~ 117

  10. 张利国 . 农户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 278 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 农业技术经济,2011 ( 6) : 114 ~ 120

  11. 韩 峰,温亚利 . 消落带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意愿: 由三峡库区透视 . 改革,2014( 6) : 122 ~ 129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