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地域文化下改造型民宿设计探析

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 时间:2021-12-03

  摘要:民宿不仅给人多样的住宿体验,还带动当地经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民宿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对于改造型民宿,如何将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瓦厂民宿的场地处理、功能分区、空间处理以及材料使用,总结瓦厂民宿基于地域特色的改造方式,旨在为后续改造型民宿设计提供参考。

地域文化下改造型民宿设计探析

  关键词:改造型民宿;地域文化;瓦厂民宿;乡建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这种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然生态的项目逐渐成为休闲放松的热门活动。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对体验个性化住宿的热情同样增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宿更易吸引游客入住。目前,我国许多村落逐渐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导,村中已有废弃建筑成为改造的资源,形成诸多以旧民宅、旧工厂为主的改建型民宿。对此,本文以废弃琉璃瓦厂改造而成的瓦厂民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宿的场地处理、功能分区、空间处理以及材料使用,探讨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及建造技艺方面的改造策略。

  1改造型民宿的相关概念

  国外民宿的发展远早于国内,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主要有英国和日本。英国B&B(BedandBreakfast)经营模式是以家庭式的招待方式来增加额外的收入。日本民宿最初则产生于特色旅游观光的地方[1]。民宿按照所处位置分为乡村民宿与城市民宿,按营造方式可分为改造型民宿与新建型民宿。改造型民宿依托原建筑进行设计,受到建筑及场地的影响,需着重考虑原有建筑及地域文化。

  2地域性表达的影响因素

  地域性建筑就是反映某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该地区建筑形式、空间肌理、地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特色表现[2]。改造型民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需对自然环境做出应答。如南方多雨北方寒冷,设计时应考虑南方建筑的避雨途径及北方建筑的保温措施。改造型民宿应考虑原有建筑是如何回应自然地理因素的,只有让建筑更好地与自然环境融合,才能发挥环境的最大效能。由于当地居民的普遍意识、态度、观念等状况的不同,人们所创造的人文环境也不相同,且人文环境是动态发展的。如瓦厂民宿所在的北沟村自2006年起在国际友人长期居住的影响下,当地村民对外来事物有很好的接受能力,瓦厂的建造手法、生态理念也得到村民的接受[3]。此外村中素来文风淳朴,村内修订村规民约,并定期组织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书目。社会功能包括功能复合、生活方式及生产活动。瓦厂民宿所在的北沟村目前主要以板栗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支柱产业,近年来民宿产业也为村民增加收益。村民不仅自主经营,还可以选择如瓦厂等民宿的后勤工作。传统的建造方式贴合当地的建设水平,同时对材料的使用也更加娴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对于某种自然材料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4],在地域性表达上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发挥其最大效能。

  3改造型民宿的地域性表达

  瓦厂民宿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慕田峪长城脚下,民宿前身为北沟村自营的烧制作坊,因其烧制时造成的污染严重,后被废弃。2007年萨洋对琉璃瓦厂进行改造,如今民宿兼具住宿、承办小型会议及公司团建等功能。

  3.1场地的合理处理

  瓦厂民宿所在的北沟村为明中期建村,地处于半山区,村域面积以山场居多。村落北部山脊上存有一段未开发的长城,东部与慕田峪长城景区仅一山相隔,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村落走进大众的视野,瓦厂的改造也基于此展开(图1)。因原琉璃瓦厂产生的污染严重,场地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改造民宿时重新规划场地,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并划分不同主题的景观,使改造后的场地更加丰富。

  3.2功能的重新定义

  改造后的瓦厂民宿将原琉璃厂旧建筑赋予新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住宿区域。“瓦厂”民宿保留了名字中最大的特点,将原琉璃厂的7个老窑洞保存了下来。通过对老窑洞顶部加固、增加开窗,赋予窑洞新的功能(图2)。改造后的窑洞可直观地看到原窑洞面貌。靠近东侧入口的窑洞作为前台使用,靠近西侧的窑洞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分别为棋牌室、影音室、男厕及女厕,7个窑洞通过北侧加砌砖扶壁拱券,形成封闭的通廊。原琉璃厂的员工宿舍被改造为民宿的活动中心及小会议室。建筑形式保留北方民居的传统风貌,且完整保留南侧的外墙洞口,为建筑争取更多日照。原办公室及展销大厅改造为西式餐厅,餐厅内部风格借鉴西方建筑风格,如欧式壁炉、吊灯等,是一种文化上的融合。门厅、餐厅及会议厅保留的建筑单体通过室外走廊相连,整合后的公共空间联系紧密,在使用上更加便捷。民宿内功能分区明确,区域之间的联系合理且互不影响。新建建筑主要为住宿区域,瓦厂民宿内共有4组客房区,每间客房均最大化的利用自然景观,满足游客的入住体验。其中卧佛套房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卧佛山的完整样貌,给人远山远景皆在眼前的感觉。

  3.3空间的处理与利用

  瓦厂民宿倡导亲近自然的理念,空间设计尽可能增加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多数客房在北向开窗,游客由南侧进入房间后,透过开放的玻璃窗欣赏远处的景色。此外,利用单坡屋顶的斜度开天窗,使屋内白天接受更多的日照,夜晚则能够透过天窗看星星。通过最大限度扩大房间内窗户的面积,展示周边的自然景观。对于公共区域,门厅上方的二楼主餐厅通过大面积开窗,利用“框景”的方式,将远处的山脉与长城如画卷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图3)。瓦厂民宿内设有多处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受到游客们的喜爱,成为受欢迎的“打卡”区域。作为公共空间的老窑洞、传统的北方民居建筑、多彩的琉璃瓦片营造的屋顶平台等均因具有地域特点受到关注。此外,民宿常与设计师合作展出装置艺术。如近期展出的“万物织灵”,是将红白蓝编织袋与黄绿蓝琉璃瓦融合使二者产生新奇的互动,丰富了瓦厂民宿的形象。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更易使游客产生共鸣并分享当下状态,促进民宿的良性发展。

  3.4材料的再利用

  瓦厂民宿主要材料为砖和瓦,同时利用砖、瓦增添细节。砖作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在瓦厂民宿中被充分使用。此外,瓦厂充分利用原琉璃厂剩余的琉璃废片,完整的琉璃瓦被用在屋顶和屋檐上,破碎的琉璃瓦也没有浪费进行拼合后再利用。在室外,破碎的五彩琉璃片被错落地铺在地上、嵌入墙中,既是对游客的引导,亦具有装饰效果(图4)。在室内,随处可见琉璃瓦片的再利用,拼成房间号、艺术画等,琉璃片装饰着民宿的各个角落。

  4改造型民宿对于地域文化的思考

  场地承载了当地的历史与记忆,对于改造型民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及建造技术。合理地利用地域资源不仅能提高人们居住的安全感,更能提高改造型民宿的品质。

  4.1回应场地

  研究场地的环境,最大化地利用周边自然风光。可通过框景、借景等方式展现周边景色,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此外,探析场地上原有建筑功能及其特点,注意正确处理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充分讨论旧建筑是否完全保留、部分保留以及不保留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如旧琉璃瓦厂被改造为民宿,保留的建筑包括原瓦厂窑洞及几间后勤用房,通过作为公共空间的旧窑洞营造原琉璃瓦厂的窑洞烧制环境,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4.2承载记忆

  改造型民宿设计应利用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文化属性差异以及旧建筑的地域特点保留“原汁原味”的建筑,使游客获得新奇的文化体验。通过研究旧建筑的文化属性及特征,依托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改造型民宿。如瓦厂民宿利用旧烧制窑洞打造特色棋牌室;同为改造型民宿的勤勇小学民宿利用原有结构及空间内保留物件营造课堂氛围。在自媒体背景下,通过营造地域氛围打造特定的“打卡”空间不仅使人们感受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对民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3融合技艺

  充分了解当地材料的性能、地方的建造体系,在设计方法上融合应对是对当地建造技艺的尊重。改造前研究原建筑的结构及当地的建造方式,如宁波市的勤勇小学民宿前身为勤勇小学,就是通过保留原建筑的砖石结构,在厚石头墙插入一套木构体系的手法对结构进行了融合应对。另外,需将旧材料多途径、多手法的再利用,对材料的再利用不仅是对原建筑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地域性的回应。5结语民宿适宜的地域性表达可以使民宿脱离同质化现象。本文通过对瓦厂民宿的分析,提出改造型民宿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策略。在设计中,改造型民宿需重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通过利用当地材料和建造技艺表达建筑的地域性。在民宿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民宿设计中正确表达地域文化,始终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思考。作者:赵子婧

  相关期刊推荐:《城市建筑》杂志为建筑类学术期刊(半月刊),由中国建筑学会主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报道国内外设计项目,已完成地域性建筑创作、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体育建筑、城市设计、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景观等多个专题,发行覆盖全国及部分海外地区。本刊坚持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提倡科学民主的学术作风,开创思想交流的学术阵地,繁荣当代建筑创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主题专栏、设计机构、设计作品、城市解读、建筑诠释、人物访谈、系列课题、学者论坛、动态链接、城市聚焦等栏目。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