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1-10-18

  摘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本文以《环境学导论》为例,对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入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课程相关章节教学目标、授课方式及评价体系等的改革创新和探索,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环境学导论;思政;探索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在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大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素养、行为习惯等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1]。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有机融合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多次召开课程碰头会,进行探讨和总结,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在《环境学导论》的每个章节教学目标中加入了思政元素融入点,并按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1课程教学目标

  《环境学导论》是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面向环境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不同层面,介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同时关注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发展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内容,并按照环境因素,分别介绍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土壤、物理性污染等环境领域的基本知识,相关环境问题以及最新的治理技术。

  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学生在掌握环境基本问题、环境生态演变、环境污染标准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内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在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总体目标为:

  (1)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学基础知识、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生态文明观等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2)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过程和成效的讲授,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通过对理论知识、案例方法等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

  (4)通过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促进全球生态平衡的义务和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2课程教学设计

  《环境学导论》,共七个章节。按照“总—分—总”的模式分三个主体:概述+环境要素模块+理论提升。各部分的思政融入要点如下:

  (1)概述部分思政融入情况

  主要阐述环境学的发展、特点及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一章的重点是介绍环境相关的概念及特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全球在环境问题上的发展历程。尤其着重介绍了我国从古至今不同阶段环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中国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等朝代,朝廷均设有虞衡司。中国古人最早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还进行了最早的“环保立法”。新中国成立后,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32字环保工作方针,此后的历次环保大会不断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从经济政策、立法执法、行政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强环境保护[3]。这一章节可以在讲授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大学生抓住时代机遇,让自己人生出彩,为祖国多做贡献。

  (2)环境要素模块思政融入情况

  课程内容主体构成为第二至第六章,即分别为不同环境要素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的讲解,具体授课思路为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技术→案例分析。本部分涉及三大主要的思政目标:

  ①深化马克思主义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学导论》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例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所有生物的生存,都是与自然环境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去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和谐共生的模式。

  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环境学导论》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居多,一般不涉及实验实践环节。但环境学本身作为一门工程学科,需要具备例如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报告撰写的文字能力,现场调研的工程背景等。因此,可以在相关的章节,向学生讲解和传达严谨求实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吃苦耐劳工作精神的可贵性,在专业教育中实现职业道德和能力的渗透和培养。

  ③在专业知识中渗透和增强“四个自信”。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专业知识将从“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实施背景、探索过程和最终成效上,深化学生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自信;从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出台实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讲解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在大气环境问题有关全球变暖的问题中介绍中国应对全球碳减排的大国举措和成效,增强制度自信;此外,《环境学导论》中涉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都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不同的章节适时引入传统文化的解读,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可以在带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理论提升部分思政融入情况

  第七章内容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观的讲解。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本章节将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在价值理念、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贯穿一种环境友善、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环境伦理道德,提升生态环保素养,着重加强大学生和谐共生的主体观教育、绿色发展观教育、绿色消费观、生态权利与义务观教育和生态审美观教育,最终引导大学生产生保护自然生态美的情感与意识,发展创造性保护自然生态美的能力[4]。各章节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入点见图1。

  3课程教学模式

  《环境学导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学分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5]。

  (1)课堂多媒体讲授

  根据《环境学导论》的特点,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环境学导论》课中不同环境要素内容,结合典型环境污染案例,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查阅相关资料或调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翻转课堂环节

  翻转课堂环节包括小主题讲座、读书分享、观影讨论等。紧扣生态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热点,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方式改变了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视频、新闻互相穿插,老师、同学充分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了充分效益。

  (3)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主要釆用课下以教师组织活动为主体,学生自主活动为补充的形式,例如调研学校食堂的“光盘行动”现状、校园及周边小区垃圾分类现状、校园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现状、节假日景区垃圾现状等,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一定学时的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6]。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助力,不仅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和动手能力。

  4课程评价与建设成效

  《环境学导论》课程构建了“目标明确、信息畅通、反馈及时、保障有力”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全方位”、“全员参与”、“全过程”三全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为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构建了由学生、环境专业教师、思政专业教师、督导为主体的内闭环评价体系以及由社会实践、环保创意大赛、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宣传活动、社会企业为主体的外闭环评价体系。

  课程自开设以来,通过理论与实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入教学,双向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力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对环境研究的兴趣;丰富的课程资源(线上、线下)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强化实践育人,授课教师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环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思政教育相结合,拓展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延伸到学生生活发展的各个平台,真正实现了三全育人。

  相关期刊推荐:《广州化工》期刊是1973年创刊,由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广州市化工行业学会主板。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主要报道化学化工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兼顾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企业管理。主要开设的栏目有:专论与综述、科学试验、分析测试、生产技术、环境保护、化工机械、教学园地、化工管理、国内外简讯和专利文摘等。

  近年来,相关专业学生共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项,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颁发的“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多支小分队荣获“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示范小分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小分队”;多名学生和老师荣获“优秀志愿者”和“优秀指导老师”。

  5结语

  《环境学导论》是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以弘扬科学发展观、传播生态文明、提升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环境科学素养和意识、服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基础课程。与此同时,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虽已常态化,但各项举措与政策制度、法规等也在实时更新与变化,例如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此,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将与时俱进,引领新时代的大学生将个人的人生规划置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继而达到政治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论文作者:邓天天1,姜沛汶1,刘帅霞1,徐荣敏1,王晶2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