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业对景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拉动消费水平提升、助力城市化进程推进。文章基于经济效应视角,解析了旅游景区商品的流通性对于附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依据当前旅游产业所处的转型实际,拟定了提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带动区域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经济效应;景区商品流通;交互推进
作为驱动旅游产业高效运转的重要引擎之一,景区商品的流通性效能,又因其在提升区域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民众就业与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关键效用,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在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经济意识的基础上,重新处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集群、社会转型之间的交互关系,成了新时期旅游产业谋求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基本共识。随着由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带动的经济、文化生态链的形成与延伸,旅游业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绿色、协同发展,也开始得到持续加强,进一步提升景区商品的流通性、发挥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用,无疑显得更具现实必要性。然而受制于整体规划观念的滞后性、联动运营模式的单一性,目前旅游景区商品流通体系的结构优化、运作更新,并未与区域空间科学布局、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跨区域生产要素整合等充分对接,所以也很难实现共享共赢的发展预期。因此,应当遵循开放互补、多方协作以及创新联动的发展原则,稳步推动旅游景区商品流通系统的优化与创新,由此构建共享、互利的发展新格局。
一、旅游商品流通性的经济效应指向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旅游景区商品的流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游客流动量的影响,且呈现出正比例的演变态势:即当旅客数量增加时,旅游商品的流通性也会出现相应的提升。反之亦然。而从产业聚集的视角看,商品所释放的强劲、持久的聚集效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突出表征之一。商品聚集效应明显、持续性强的地区,其旅游产业普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整个社会经济也更具活力。
在现代商业语境下,前期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宣传推广的投入,构成了激发商品流通活力、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通过不断强化旅游景区商品的流通效能、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无疑能够使商品流通价值与区域产业链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对接,由此去进一步提升旅游业与关联的产业之间的耦合度,为区域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增添助力。随着经济新常态成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基本现实、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不可逆转,对于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的提升,也需要明确驱动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释放消费潜力等基本立足点与目标,真正从商品流通的视角去审视旅游景区商品供给、产业布局优化之间的关联度,使旅游商品流通市场、商品、受众能够被统一放置在资源再配置的场域之中,切实依据旅游商品供给者自身的差异化需求,去确定对应的运营机制。因此,在经济效应的语境引导下,对于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的把握,需要同时释放其在增加景区收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二、旅游商品流通性的经济效应
(一)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商品流通的规模化、产业化,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去消解生产、消费在时空维度上的冲突与矛盾,不仅有助于提升现有的生产效率,而且也对区域范围内民众的消费水平产生了拉动作用。而随着民众收入水平、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效能的强化,既要发挥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增加景区营销收入的功能,又应显现出有助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增强旅游业在区域产业体系之中的主导性地位,从而以旅游商品的流通去最优配置现有的生产质素。而基于辩证视角来看,当旅游景区内的商品流通效率偏低、无法形成规模化聚集之时,当然也很难通过挖掘游客这一资源、去顺势带动关联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所以,稳步提高景区内商品流通的综合效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作用,才能充分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效发展。
(二)改善就业水平。近年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一直留存于市场之中,造成了资源的限制与浪费。而旅游业、流通产业均可视作有长期用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可以为劳力提供形式多样的谋生渠道与就业岗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去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旅游产业链的规模化、规范化以及集约化演进,不断提升商品流通产业与其之间的对接度与耦合性,在充分提高旅游景区内商品销量的同时,也借助其所释放的辐射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也通过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岗位渠道,有力带动了景区周边区域的就业水平。随着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的不断提升,又可以催生出持续的消费需求、使用人需求能够被充分释放,有效消化现有的剩余劳动力。而在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的同时,旅游景区内的商品流通,也会顺势带动周边区域关联产业的发展,譬如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饮食、物流运输等,由此也能更为充分地解决周边区域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增加地区经济总量。从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旅游景区的商品流通既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又能被界定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二者之间存在的突出的差异性:前者通过持续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去提高产出,是较为单一、被动的运作样式;后者则不同,其通过导入更为高效、主动的生产模式,投入较少的生产要素,重新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配置,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营销收入,也使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无疑属于集约型的第三产业形态。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游客用于休闲娱乐方面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对应的,也让景区通过销售旅游商品获取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继而进一步延展了本地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而旅游景区商品所涉及的种类,又广泛覆盖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纪念品等。这些商品普遍由本地农民、抑或企业进行制造与生产,借助景区所建立的这种高效的商品流通渠道,也能拓宽自身的销售渠道、持续增加经济收益,进而提升本地的经济总量。
(四)拉动消费水平增长。随着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效能的不断提高,伴生品的需求、供给的匹配速度也会不断提升,进而使资金、商品的流转速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速强化。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商品价格浮动、收入增减,往往能够对居民的消费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消费欲望与消费水平。而旅游景区内商品流通效能的持续提升,则对带动地方消费水平产生着积极影响:一方面,景区商品的高效流通,为参与旅游活动的旅客提供了数量繁复的消费选择对象,有助于刺激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商品在景区的高效流通,也让景区内及其周边区域的伴生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使其所能够辐射的民众也能获取更为多样的就业、创业渠道与机遇,提高周边地区民众整体的收入,进而也能不断激发、释放民众的消费潜力。
三、提升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的经济举措
(一)优化流通业整体规划,推动市场化、多元化转型。要依据当地在产业结构、产品特色上的实际,重新调整景区内商品流通的空间格局,对既有的各类生产质素进行共享式利用,以商贸流通自身所具备的辐射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以及经济溢出效应,去充分驱动景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考虑到商品流通产业与旅游业、农业、制造业等关联产业之间的交互性,应当在科学开发旅游景区资源的基础上,基于全局视角、合理规划景区内旅游商品流通的总体布局。此外,也要引入、培养旅游与流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弥补人才缺口、创新运作模式,构建规范、长效的考核与培训机制,以优质人才去提高景区内商品流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景区内流通效益的持续性增长,有力推动旅游流通产业的市场化演进、多元化转型。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对接。景区管理方应当及时构建统一、规范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捕捉、有效解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步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考虑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受众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传统的信息收集、解析样式,已经无法适应全新的市场要求,因此,应当通过融合现代物流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建立全覆盖、联动式、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为景区周边区域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信息发布与获取的高效途径,使农户、企业能够依据市场动态,去调整商品的物流周转方式与保存方式,有效规避不必要的成本折损,既能够保障、提高商品生产者的综合收益,也能优化游客的购物体验,从而形成更为协调的双向流通状态,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三)提升商品流通专业化水平,增强关联产业间的交互性。通过进一步加强景区商品流通的专业化水准,建立更为高效的旅游商品的销售、批发、仓储物流等管理机制,提高商品流通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构建一体化的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让旅游业之中的商贸流通业与农业、制造业进行深度对接、提升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充分释放旅游产业、商品流通产业的导向作用,使旅游景区的商贸流通也能有力推动本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令其与一、二、三产业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双向关系,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商品流通速率,使三者聚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论文作者:陈 静
相关期刊推荐:《农业经济》是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主管、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农业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反映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交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的经验,介绍国内外农业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