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第一届城市交通交叉学科论坛观点荟萃

分类:工程师职称论文 时间:2021-08-02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交通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尤其是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所传递的最新信息——交叉学科将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的契机之下,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成为国内高校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同济大学主办了第一届城市交通交叉学科论坛。作为交通发展高峰论坛暨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创立106周年、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论坛于2020年11月15日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成功举办,共有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70余名嘉宾参加。

第一届城市交通交叉学科论坛观点荟萃

  论坛上,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作题为《顺应时代发展,办好城市交通学科》的主旨报告;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杨超、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以及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王卫杰分别作题为《城市交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与机制》《城市交通交叉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和《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了国际相关研究机构和各自高校在城市交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进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围绕学科发展、政府需求、行业趋势等方面对城市交通学科及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诉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汪光焘先生进行了总结发言(见图1)。

  一、顺应时代发展,办好城市交通交叉学科

  汪光焘先生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方有关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交通的理论并不适用,必须创新适合我国发展特点的城市交通理论并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成为城市交通学科发展的催化剂。信息化技术改变了城市生产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城市交通体系的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已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特征,并应有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已具备成为学科的基本要素。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应在“三大基础理论+信息化技术手段+法律体系保障”的顶层设计框架下,从城市规划、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工程学、法律体系、投资收益、城市科学等多个视角,重点围绕城市交通理论、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理论和城市交通治理理论、城市交通与信息化、城市交通与法治开展研究以及设计课程体系,并通过路径创新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国际城市交通相关研究机构动态

  从国外高校部分研究机构例如美国MIT城市创新实验室、密歇根大学的M-city实验室发展动向可以看出,将“城市交通”作为新兴战略学科增长点的端倪已经显现;成立于2013年的美国纽约大学–城市科学与发展中心(CUSP),是一个针对城市问题、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信息技术展开相应研究和教育计划的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交通研究院(UATRI),交叉整合了建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电科学院、社会行为科学院、管理学院、工学院等6个学院,致力于应对来自不断变化的交通生态系统的诸多挑战,包括交通拥堵、交通安全、汽车自动驾驶、交通能源问题。近年在国家城市与区域交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在现有学科基础上,设置交叉研究方向。

  三、国内城市交通相关交叉学科建设经验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交叉学科是由同济大学自主设立,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审核备案的新建学科(代码99J3)。该交叉学科下设交通服务科学、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城市移动性规划、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4个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系统深入掌握城市交通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复合技能,具备跨学科沟通与协作能力,善于批判性独立思考、自我觉知和终身学习,能够在城市交通领域的科学研究、战略与政策咨询、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完成开拓性工作,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学术型、复合型和实务型的城市和城市交通管理人才和高级咨询服务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交叉为基调、以国际化为鲜明特色的模块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体系。依托全校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组建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并结合城市交通交叉学科总体布局,以学术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为基本遴选要求,形成了梯队化、国际化、互补型的师资队伍。对所有研究生全部采用双学科、“校内+校外或国内+国外”的双导师制。

  北京工业大学探索了一条围绕城市交通特色,以国家、行业、地方与时代的需求为导向,以具有国际视野及对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学科交叉、共享平台、多元人才队伍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为支撑,以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的新时期城市交通特色人才培养路径。既秉承工管结合的传统教育理念,在道路方向与土木等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强化了信息、社科、城规、环境科学的交叉。与多个共建单位建设了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延伸。建立了多元化产学研基地,与行业需求方全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以课程体系创新与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城市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近年来教育部力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南京工业大学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变化,积极建设新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学科门类,2019年获批人工智能专业。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训练(交通运输实践课题),形成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该校的“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交叉学科博士点于2018年12月获批。该学科的建设基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学院3个学院的协同,设置了3个相应的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服务、智慧城市规划与设计,形成了以城市及交通治理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基调、以模块化为鲜明特色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体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智慧城市、交通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跨学科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城市、交通领域科学研究、战略与政策咨询、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开展专业性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总体来看,3所学校都是在当前城镇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培养目标,在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上则根据各自学校的基础条件而有所差异。同济大学依托学校已有强势学科围绕城市交通交叉组建团队、成立研究院,探索学科理论体系创新的同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北京工业大学是在原有的交通学科体系上纳入新的内容,内外部资源结合,丰富学科内涵、创新培养模式;南京工业大学是利用学校多个学院的资源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围绕聚焦的领域形成交叉的团队,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四、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建议

  建设好交叉学科首先要充分理解交叉学科的含义和特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朱德米教授分享了交叉学科的3个重要本质属性:一是以一个本体为中心,二是有2个以上的认识论,三是多样化的方法论。交叉学科的建设路径探索,即在板块设计与师资建设方面要以本体论为原则,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则要围绕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制定方案,特别是在认识论层面,工程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是小交叉,而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则是大交叉。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激励机制是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则应围绕城市交通这一本体,重点突出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从不同学科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葛颖恩结合其切身经历和体会,建议在交叉学科建设中借鉴国际上顶尖高校的经验,在为学生创造开放灵活的选课条件、采用多元化的师资聘用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温惠英认为学科交叉基础上的融合也同样重要,要在不同理念、不同思考方式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性思维。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坚持问题导向、课题导向、项目导向。面对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背景的企业越来越多参与到城市交通中的现实,城市交通学科应充分发挥交叉的作用,提高凝练问题的能力,形成以交通为主导,带领跨专业领域的企业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推进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的格局。

  五、行业对城市交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指出城市交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站位要高,要紧扣国家战略,充分理解城市交通的内涵和发展需求以及日益复杂的政府决策的智库需求,以面向未来发展的眼光,为国家和城市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政处副处长张宇提出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变化提高了对管理的整合性要求,也提高了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基于专业知识的融合进行综合考虑。政府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以某个基础专业为出发点,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适应政府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行政许可的变化节奏,做好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工作。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规划和科技信息处王维凤高工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的体会,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交叉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公交专用道的创建,它不仅仅是交通工程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在决策和工程实施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从社会公平性的角度去考虑路权分配问题。还有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交通新业态的监管,不仅涉及到安全和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资本对相关的城市交通的设施规划及管理政策实施的影响;新城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所涉及到的交通问题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通行问题,更与产业发展、房地产价格、居民就业等各种问题相关。

  因此,从行业内部发展来看,传统的规划、工程背景已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行的需求,更多的是需要高端智库、治理、服务等更为综合的能力。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涛、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明宇等认为,从外部挑战来看,在智能化渗透到交通行业的各个版块的趋势下,在IT方面具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兵团作战能力得到了体现,一方面充分表明交通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通行业自身培养出具有协调、组织、管理、运营、市场、成本、过程管控意识和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六、共识

  综合上述多方面观点,本次论坛在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共识可以归结为以下4点:

  首先,在国家设立交叉学科为第14个学科门类作为教育改革重点的背景下,要从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和信息化引领创新的战略高度,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建设城市交通交叉学科。

  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城市交通交叉学科以城市交通为对象,以社会学的思维方式,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理论、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理论和城市交通治理理论。以交叉思维指导课程体系的交叉,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率先形成带动交叉学科创新、引领交叉学科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再次,面向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交叉学科要培养在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基础上具有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城市和城市交通管理人才和高级咨询服务人才。

  最后,办好城市交通交叉学科,需要创造性的机制体制、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学校要研究实施路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交叉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以期成为全国交叉学科建设的引领和示范。——论文作者:吴娇蓉1,2,涂颖菲1,2

  相关期刊推荐:《交通与运输》(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主办的融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科技期刊。致力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探索与交流;加大现代物流构建与发展前景的研究与介绍;积极推荐城市与运输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主要栏目:交通规划、轨道交汉、课题研究、运输天地、现代物流、法苑铁道、驾车宝典、城外掠影。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