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试论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的高等工程教育

分类:工程师职称论文 时间:2021-08-02

  摘要:在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需求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层次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为密切。高等工程教育作为为工矿企业,特别是为制造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开拓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应直接反映工业化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与发展水平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与高等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企业界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的高等工程教育

  关键词:工业结构;高等工程教育;企业参与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题。目前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在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需求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层次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和教育结构的相互制约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作为为工矿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开拓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应直接反映工业化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与发展水平的需要。

  按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整体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其结构决定。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子系统,它的结构包括形式结构、种类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及地区结构等。根据工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化工程硕士教育的结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不同,工业经济规模、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地区结构、工业劳动者的分布与水平、工业装备水平、工业科技活动水平亦有所不同。其高等工程教育的形成与走向无不与此密切此相关。这是我们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工业化社会与高等工程教育

  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历时一个世纪,其结果是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众所周知,在这种转变中,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多是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生产技术装备日趋“高”、“专”及工艺过程日趋复杂化,要求相当一部分生产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科技素养,以真正实现这些技术装备与工艺过程的预期生产效率。这是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社会对教育的新的期待。

  高等工程教育于18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出现在法国社会。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而在工业领域,军事工业的地位尤为重要,急需培养集科学与工程双重品质于一身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从事军事活动的理想人才。正是出于社会的这种迫切需要,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很快形成,不仅在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学校变为现实,而且迅速被已经开始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接受。18世纪末,当矿业成为欧洲工业的基础时,为了及时为矿业界培养领袖人才,在法德等国一批矿校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这些学校大都发展成为较全面的理工科院校,有些学校虽然不再设有矿业方面的专业,但保留了矿校的名称,并保持了与工业界密切合作,为工业界培养人才的传统。

  美国工业化社会的起步虽然迟于英、法等国,但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一日千里,联邦政府以积极的姿态向各州拨地举办农工学院,大力培养农业工业建设的干才,开辟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路。随着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建立与完善,美国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从其第一任校长罗杰斯开始,一直坚持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人才,为美国近代工业高速发展作出了战略性的贡献。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前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大力重整其高等工程教育。“在21世纪,工程将在改造自我和生活质量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工程教育将处于努力迎接这些挑战的的前沿。”①这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工业界、教育界的共识。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ASEE)适时提出了一套高度适应未来需要并能够引领美国工程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设想,“其所培养的职业工程师能够高效率地并肩作战,去发现并解决工业、学术、政府管理及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②。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国文化和教育传统不同,高等工程教育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诸因素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制约,在培养模式上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层次的形成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建立都与国家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目标及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密切相关。本文正是要从这一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

  二、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待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常规道路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主导产业的更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般来说其产业结构演进和主导产业更换是按照纺织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这样一个自然过程行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各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有明显的时序差别,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主导产业的地位十分明显。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运用非经济手段来聚集资金,使得中国的重工业在纺织、食品等行业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依靠国家大规模投资率先发展起来。大多数省区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且,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自我服务程度高,大而全,未能起到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③这种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现实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表现为交通运输、邮电、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农业之间形成“二元结构”,轻重工业不协调,基础产业脆弱,电力和能源工业滞后。二是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显著。其表现形式是:应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产业集中在同一时期发展,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产业间关联差,工业内部比例失调。产业间、经济区域间不能相互依托,密切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使各产业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依据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现实情况,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着手解决不合理发展模式遗留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工业结构。面对全新的需求环境,高等工程教育从观念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工业经济状况所发生的新变化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1.我国工业经济规模的发展与人才需求

  从工业经济规模看,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到1995年末,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为734.2万个,比1985年末增加了215.6万个;从业人员14735.5万人,比1985年末增长56.8%;工业增加值为2435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8%;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之后的若干年工业经济继续发展,到2003年工业增加值为41990.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11731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8%。①显然,工业在整个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们的工科教育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规模。目前,我国工科学生的比例已接近40%,高于美国的10%。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工科教育的规模还会有所扩大,而我们在教育理念上、政策上、师资上、教学环境、条件、设备上已做好相应的准备了吗?特别是,近年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而在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比重明显上升,矿产业品比重下降。1995年制造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达7537.8亿元,占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87.1%提高到96.7%。而到了2003年又增加到26524.34亿元,占工业出口交货值的98.45%。②

  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占有中心地位。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的一切部门需要的装备以及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都要靠制造业。“它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现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次序中,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可靠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③中国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启动工业化进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制造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造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装备仍依赖进口或依靠仿制。如此状态是不能满足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目标要求的。

  按照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人力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提高人的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社会活动中,医疗保健、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庸置疑,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业光荣和艰巨的任务。而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制造业的加强和发展预示着对具有创新思维和高水平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这应是我们考虑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制定有关工程教育的政策和制度时,既要直面“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又要根据国情本着尊重实际的态度,对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进行慎重的权衡与科学的规划。在此,把握工业结构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状况,做好人才预测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2.我国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与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

  从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看,1985年以来,我国呈现以公有制工业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工业竞相发展的局面。虽然公有制工业(即国有工业加集体工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私营工业、个体工业、股份制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由此可见,三资工业与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壮大,而其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纺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和食品和加工等行业。这些类型的企业无疑都需要大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到那里就业。但遗憾的是,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仍然定位在为国有大中型企由此可见,三资工业与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壮大,而其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纺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和食品和加工等行业。这些类型的企业无疑都需要大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到那里就业。但遗憾的是,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仍然定位在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上。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还没有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工程教育的一个缺陷。

  就国有企业的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它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应该说是国有企业的第一要务。以往工程硕士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工程硕士毕业后也大都回到原单位。目前从表面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硕士已经出现饱和现象,可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队伍所面临的问题仍在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年龄老化,二是部分具有专门技术的高级人才流失,三是现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用发挥不利。可见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人事制度及经营理念分不开,而这一切作为工程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我们在制定高等工程教育目标,进行各项改革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会走入扩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规模就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误区。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有企业将会大量减少。面对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位体系和招生制度的调整、完善与改革已势在必行。以上对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基本走向作了粗浅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在把握我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做出理智的预测,从而合理调整高等工程教育的类型结构。而对高等工程教育规模的把握则要求我们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地区各类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技术密集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调整。目前,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工程教育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类型、层次结构体系以及每一类大学的功能与定位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定的,工程师在特定类型的大学里培养。而在中国,工程硕士培养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而且,由于北大、清华的地位,使到那里学习的工程硕士趋之若鹜。而一些具备培养工科人才资源的学校反而不受青睐,这种人才培养与地方工业经济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必然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我认为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不合理,致使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理顺教育结构体系是高等工程教育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工程教育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内教育和科研开发力量薄弱,人才培养的责任应由高校来承担已经成为企业的一般认识。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兴奋点在人才的使用,而不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近些年来,国有企业过于依赖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却不注意依照国情对所引进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企业内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制造业为例,近些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下数字充分反映了这种现象。多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0年为0.7%左右,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指标,目前已经达到2.5%—4%。相比之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要多一些,占销售收入比平均水平略高2个百分点,但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都在20%。①而且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已是国际趋势,显然我国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过低。企业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而,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并没有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正因为此,企业关心创新人才培养与注重科研开发的风气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其对创新科技人员培养的各种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从1995—2000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缓慢,从1995年的6.5%上升到2000年的10.4%。技术开发人员上升更慢,从1995年的3.2%上升到2000年的4.8%。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每年一期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在1999年度所列的世界上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一栏我国居倒数第1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我国居倒数第2位。①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为了加速其向现代制造业升级的进程,提高企业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为此,企业积极参与工程教育,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引入中国,竞争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利润和效益,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利润和效益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占相当的数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是客观现实。同时,市场还未发育成熟,价格竞争往往多于技术竞争,廉价劳动力往往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企业完全有可能依靠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在消费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在考虑如何获得利润和效益的战略部署时,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短线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上,还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去优先考虑教育问题。其表现就是对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关心不够,投入不足。当然,这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问题。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其产生和发展是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市场机制的成熟同步的,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当工业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成熟和完善后,人才才会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发育的成熟,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更加规范化,政府的干预逐渐弱化,人才培养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会凸显出来,真正受到企业的重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可能人为改变的。——论文作者:张海英

  相关期刊推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刊物。设有:教育现代化研究,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比较教育等栏目。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