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浅议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1-08-02

  提要:对当前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指出了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浅议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县域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相对于城市工业的一种区域性工业经济,其外延包括县属乡镇办、村办、个私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工业经济的崛起,既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又推动了工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城市工业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县域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如何使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当前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

  1.工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买方市场的新形势。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已从部分买方市场进入全面买方市场,不仅绝大多数工业消费品在数量上已供过于求或达到供求平衡状况,而且主要的工业生产资料也已实现了供求平衡,这就要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但县域工业,与城市大工业相比,产品档次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市场相对饱和的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市场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致使县域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严重,生产增幅日渐回落。

  2.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发展关系失衡,加工工业的“资源转换”效益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乡镇加工业过猛增长与各地乡镇企业的水平扩张,使县域工业内部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的发展关系严重失衡,加剧了全国工业内部的结构失衡矛盾。据统计,县域乡镇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的产值比,1980年为82.5∶17.5、1991年89.18∶10.82、1994年高达91.79∶8.21,并且加工业呈现出超前过猛的发展势头,从而加剧了全国性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的“瓶颈”制约,表现在产业效益上,一方面是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终端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以粗加工为主体的县域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工业,远离原材料产地,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3.县域工业内外结构趋同化。早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就孕育了城乡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县域工业既面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供给不足,为解决“温饱”问题,对产品的需求量大且急,对产品质量和品种要求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而城市工业一方面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生产经营不活,未能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与快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县域乡镇工业实行产品扩散与配套生产,从而使县域乡镇工业“乘虚而入”,迅速发展起与城市相似的工业行业。同时,在实行“财政包干”制度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各地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重复建设和生产,不仅使原来存在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无以解决,而且使城乡之间和县域之间的工业结构同构化,在规模和程度上大大发展了。

  4.与城市工业相比,企业规模偏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级政府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利益主体。它们所代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为区域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不同的行政层次代表着不同的资源动员力量,资金集中规模,反映在企业规模上,不同行政级次与所属企业规模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关系。

  5.研制与生产、引进与消化的关系尚未理顺,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县域国有工业由于改革难度较大,尚未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而大部分非国有工业尽管机制相对灵活,但缺乏科技开发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再加上国家对县域工业科技投资几乎没有,企业按销售收入提取的研究发展经费不足;区域政府对引进技术的阶段性方向指导不够,企业和行业主体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动力不足;企业的设备档次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工业的发展。

  6.工业布局异常分散,制约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当前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1.面临的困难

  1)旧的经济发展观念惯性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消除。多年来,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发展所走的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这种方式在我国工业发展初期曾起过作用,但时至今日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速度、轻效益观念,什么赚钱上什么项目,盲目效仿的思维方式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粗放经营、平面扩张的工业发展方式仍被许多县乡政府和部门沿用,由此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和经济存量,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

  2)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难度较大。改革开放以后,县域工业的投资主体多层次、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对县级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和分税制,但是乡政府的分税制改革尚未到位,形成区域利益主体分割和县乡利益相对独立的体制格局。一方面大大激发了部分县乡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地方利益主义抬头,全局观念有所削弱,区域经济中特别是县域工业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体制根源仍然存在,这也是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突破的一大难点。3)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国内国际市场不断融合,使得市场空间相对缩小。近两年来国内贸易部的市场调查一再表

  明,我国的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买方市场是今后若干年的市场常态。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使得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空间极为狭小。

  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市场竞争主体日益强大。当我们许多县域工业企业在考虑“老虎出笼了,猴子怎么办”的时候,跨国公司纷纷以直接投资和倾销产品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其资本、技术和经营优势,展开了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的强大攻势。其次,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县域工业企业在面临相邻区域过度竞争压力的同时,更面临国内城市工业和国外工业特别是跨国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品牌优势和知识产权为主要手段,以挤跨对手为主要目的的竞争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县域工业企业过去那种以“杀价”、“回扣”、“仿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级竞争手段,已无法赢得竞争。第三,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已从劳动密集产品扩展到了资金、技术密集领域,全面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县域工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受到严重挑战。

  5)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和投入机制日趋弱化。县域工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农民,此外乡村社区政府、外部投入者和县级政府也参与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农民为主要动力源的发展动力体系。虽然乡镇企业中有一批以发展乡镇工业,推动乡镇工业升级作为自身事业的优秀农民企业家,但更多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是把办企业作为致富的一种途径,很容易“小富即安”而不思进取。目前在农村中出现了大量以放高利贷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主要来自歇业后的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经营者。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相对弱化。在政企分开的改革呼声中,许多县乡政府过去对乡镇企业包办转变为无为而治,放任自流。这样,乡镇企业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又失去了县乡政府这一有效的动力源。再从投入机制来看,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难度日益加大。一是县域工业绝大部分在长期发展中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企业通过各种正规与非正规渠道大举借债,不惜支付高额利息,债务负担异常沉重。据农业银行总行对2万家县属乡镇企业跟踪分析提供的数据,当前乡镇企业平均负债率为71%,有些企业甚至超过100%。高负债经营使得乡镇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二是资金更趋紧张。随着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转变了以往不计效益单纯完成贷款规模的做法,使县域工业企业原有的筹资渠道不断萎缩,新的农村要素市场尚未形成,结构调整难以得到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持,使增量调整的难度加大。三是税负加重,社会性开支增加。自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新税制,并开征了新的税种,同时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使得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增值税在内的实际税赋明显增加。县域工业的乡镇企业除了上缴国家税金外,还要承担以工补农建农、农村各项社会性开支,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收费等,多达上百项。仅“九五”以来,全国乡镇工业提供补农建农和支持农村各项事业的资金分别达到550亿元和450亿元。所有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企业的投入后劲严重缺乏。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加重了县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难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加快改造或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加速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相应地要求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队伍。但据统计,1996年我国农村实有劳动力约为4.5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2亿人,而且素质普遍低下。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这十多年,农村将近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加上城市工业企业改革深化,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会成为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大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将给县域工业结构转换带来巨大压力。

  相关知识推荐:工业经济类论文可以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2.有利条件

  1)在持续多年的经济短缺后,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使得县乡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对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促进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宏观环境已经形成。

  2)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有助于形成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紧迫性的压力机制,同时,也为沿海发达县市确立适应国际市场的战略性调整以及直接借鉴和吸收国外产品先进的制造技术创造条件,有可能实现跳跃性的结构调整和发展。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提高。县属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县域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加快;十五大召开以后,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个私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加快发展,将会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此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市场体系日渐成熟,使县域工业面向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的条件也基本具备。

  4)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大转移,东部沿海农村地区兴起了大量集镇,显示出农村城市化的巨大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将大大带动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集聚、产品和服务辐射,同时,也将为县域工业的集聚、改变企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创造条件。

  5)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城市和乡村企业的集团化趋势也十分明显,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加剧两极分化,为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从而推动资产存量重组创造了条件。

  6)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智能化发展加快和科技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体制逐步确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广泛渗透,使传统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以其活跃的势头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勃兴,这一趋势势必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步伐也将明显加快。

  三、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是双重的: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又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以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以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根据这个任务,从县域工业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市场机制作用的特点出发,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首先必须研究市场、认识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要根据国民消费的需求结构变化趋势调节产品结构;要着眼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大外向拓展力度。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内外市场融合的速度加快。因此产品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国际市场拓展,同时,又要顺应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结构调整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对于乡村工业发展来讲,尤其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根据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应为: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营造县域工业经济的产品优势。面对买方市场的需求约束,要尊重市场规律和法则,从县域内现有的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构成出发,注重创新,确定一定时期的优势产品目录和合理发展规模,实施名牌战略,巩固提高已有的名牌产品,扩大名牌效应,同时应积极培育新的名牌,增强竞争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形成一批质量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具有合理经济规模、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

  2.实施产业差别化战略,构筑县域产业新优势。针对业已存在的城乡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实,县域工业结构调整一定要打破大家拥挤在同一产业部门同一水准平台的局面,具体途径主要有实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进入壁垒,根据经济智能化的趋势培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构筑区域特色经济。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认清劣势,加速衰退产业的淘汰、压缩和转移;二要强化现有优势,努力改造传统支柱产业;三要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新一代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要扬长避短,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3.培育规模经济,营造“小型巨人”,强化分工协作,推动县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县域工业具有所有制杂;、企业规模小、劳动成本低、组织管理费用低与资本利用率高的优势,便于组成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专业化大厂商为中心,众多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相互协作配套的社会化生产体系。目前我国家电行业中江苏泰州、广东顺德家电的崛起,标志着这种生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显露出巨大的优势效益,为县域工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4.转变工业布局战略,努力形成小城镇为基地的农村工业新格局。针对业已形成的乡镇工业布局异常分散的空间结构,一方面造成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污染扩散。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其中的乡镇企业发达县市,应把乡镇工业的布局基点放在镇上,制定全新的县域工业布局规则,通过大规模、高标准的集镇建设和开发以县域、乡镇集镇为依托的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吸引分散在各地的乡镇企业和外来投资者,逐步形成以城镇为基地的农村工业新格局。

  5.努力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县域工业要创造条件参与一些国家级和省级以解决新产品规模生产为主的、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以及电子技术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推广项目和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同时争取在县域骨干企业中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使县域工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6.加速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对于县域工业来讲,人才紧缺程度比城市要高得多,因此,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的能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群体非常重要和必要。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要求和现代人才结构演进特征,当前人才结构调整,首先要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要着眼产业结构变化增加人才储备,要在县域优势产业、萌芽产业领域选择储点,通过吸纳各种人才,建立起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人才储备。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提高县域范围内的企业家特别是乡镇企业家的素质,并促进县域内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论文作者:吴利民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