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价值与对策分析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1-07-28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历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应对,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面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时,如何有效促进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强大合力,从而提高全球的应对能力和应对的时效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继续推进全球抗疫,要在分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团结合作的价值观念、多边主义的工作共识、生命至上的工作导向、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对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价值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抗疫;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深刻揭示了全球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和紧密联系。对于这样的全球性安全威胁,尤其是在这样的至暗时刻,我们需要以团结合作为武器,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1]疫情暴发以来,虽然阴霾一直存在,但是合作与互助始终是主流。面对疫情,中国政府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进一步探究推进全球抗疫的对策,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取得胜利。

  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理论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是对中华文化伟大聚合力的彰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发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袭与创新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的承袭和创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构建提供了政治智慧和有益启示[2]。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19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理念都强调建立可以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体。与资本逻辑下的共同体意识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无视个体利益而强调集体利益的“自然共同体”,也不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背离的“政治共同体”,而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和谐的“真正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国际社会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中,追求国际社会自由、平等、和谐的发展,倡导超越制度差异,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为世界更多国家的长远发展创造机会,为人类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反对冲突分裂,建设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面对疫情,中国高度关注全球疫情发展情况,与国际社会保持良好沟通,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控制疫情蔓延势头,维护地球村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的权益,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写照。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传承和弘扬。马克思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4]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国之间不再是闭关自守的状态,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共同在地球村生活,国际社会要共同面对国际安全挑战。别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国家安全不应该建立在威胁别国安全的基础上,而应该坚持共同协作,应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安全,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全球抗疫斗争中,中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全球抗疫合作,积极控制人口流动,防止疫情跨境传播,对本国人民安全负责,也为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安全作出了贡献。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传承和发扬。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3]18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通过全球扩张获取资本增值,全球化也表现为资本化。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是各国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是各国寻求平等发展的全球化。中国的国际交往观念不同于西方的国强必霸理念。中国一直坚持友好合作的准则,摒弃敌对态度。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面对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暴发,中国始终坚持在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推动各国加强抗疫合作。通过开展联防联控,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有需要的国家改善薄弱环节,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加强能力建设。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友好国家保持交往合作,扩大利益交汇点,互通有无,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削弱了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

  首先,中国坚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亲仁善邻,守望相助”思想的体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患难见真情,中方赞赏国际社会给予我们的宝贵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铭记在心,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中方始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支持。”[5]7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积极协助周边国家抗击疫情,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的友好情谊。一直以来,中国与各友好国家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区域合作伙伴关系,为各国沟通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亚各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区域合作共同体都是中国与各国合作的写照。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探寻国际社会合作新模式,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西方一些国家口中的和平演变策略,而是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机遇,是守望相助的生动体现。

  其次,中国坚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国际社会的事情由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商量,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升华。“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6]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国与国际社会成员真诚合作,构筑联防联控网络,向所有国家开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共享新冠肺炎防控最新成果,推动疫苗研发,为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努力。中国始终倡导国际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权利,倡导国际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些举措有利于营造共建共享的世界格局。此外,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冲突与对抗,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最后,中国坚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思想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应当被庸俗地判断为中国谋求国际话语权与地位的政治主张,实际上它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传统、历史使命和现实国情,科学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对构建‘和而不同’的整体性全球化的科学探索,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有益探求。”[7]在国际交往中,“和而不同”不是要求完全一致,而是追求在互相尊重差异性前提下的和谐相处、和睦共生。“兼收并蓄”不是盲目吸收,而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中国始终尊重国家间的差异,吸收借鉴有益文明成果,维护世界文明的丰富多样性。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中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基础,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思想动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国际抗疫期间传递出国家之间的包容互惠的真诚友谊,体现在中外援助物资的“寄语文化”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都传递着倡议团结、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集体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价值内核。不同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当代中国的集体主义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实践基础上,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内涵,也是国际环境变化情况下对集体主义的践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全民抗疫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引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一准则,有力推动了国内疫情状况的好转。

  其次,在全国抗击疫情中,集体主义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精神力量。家国一体理念和自觉奉献精神是集体主义的生动诠释,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国抗击疫情中的具体表现。全国人民始终“一盘棋”,劲往一处使,全国上下秩序井然,中央地方联动配合,干部群众协同作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保卫家园。疫情期间,大家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遵守防疫要求,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人民子弟兵在抗疫一线奉献力量,疫情形势持续好转,国内疫情防控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复杂环境中人们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得到升华。

  最后,在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中,集体主义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理论指南。全球抗击疫情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维护国际集体主义。长期以来,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不利于国际社会友好合作。疫情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或将重塑全球化的内在逻辑,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友好合作。全球化将不再以西方为中心,而是各国平等协商,命运相连,携手共进。在以集体主义为指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中国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推动国际社会超越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摘下有色眼镜,共同合作抗击疫情,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首先,加强战略合作,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于零和博弈的旧思路,是在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全球性合作,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合法正当权利,没有主权平等这一前提,人的自由平等就是空谈。面对疫情,为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中国推进国际社会沟通协调,与各伙伴国家加强战略合作,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始终同外国领导人、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外方友好人士等保持密切交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多次会见会谈、慰问电、国际通话,以及一系列务实行动,传递出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的信念。中国与各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国加强与各国协调防控策略,倡议各国应该各尽其力,战胜共同面临的威胁,实现利益共赢。当今世界,合作共赢、互利共生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接下来的国际抗疫合作和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有利于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更多的挑战。

  其次,搭建对话平台,维护各国正当利益。面对全球治理机构失灵的境况凸显,一些全球治理机构的职能长期未得到全面履行与落实,一些全球治理机构成员国由于自身发展困境或发展理念不同,导致全球治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受阻。“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目前国际社会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10]中国注重与各国的沟通协作,注重扩大与各层级政治对话与沟通,搭建平等对话平台,推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相关职能的有效发挥,维护各国正当利益。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国通过举办中非合作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为各国在多领域协商对话搭建平台,推动全球治理机构发挥作用。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抗疫中的行动与决策,中国始终保持坚定支持的态度,这有利于增强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力,推动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冷静地分析疫情。

  最后,维护多边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仍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各国要充分发挥增长联动效应,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通过相互帮助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而形成正面的外溢效应。习近平同志曾说:“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0]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本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良性循环也依赖于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要借助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共同塑造可以持续增长、强劲增长、平衡增长的世界经济。只有通过制定有效的贸易规则、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更加公正的多边贸易体制、打破贸易壁垒、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贸易平衡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中国加强与各国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合作,致力于为各国创造更加良好的贸易制度环境。作为世界市场中较大的供应商和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复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起到了拉动作用。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加大国际经济市场的资金资源投入,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回稳。——论文作者:敬菊华,黄露蓉

  相关期刊推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邮电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设有:名家专家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博士论坛等栏目。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校人文学科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基本任务。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