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试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期刊征稿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14-11-18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

  一、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经济论坛推荐:《甘肃金融》是甘肃省金融学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发行的经济类学术理论公开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主管,甘肃省金融学会主办。经过30年的发展,《甘肃金融》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金融学术交流的区域性权威平台,在经济金融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甘肃金融》坚持宣传金融方针政策,研究金融工作实务的办刊理念,积极发挥金融政策宣传主渠道作用,大量登载具有政策性、学术性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及时报道金融机构重大活动,为读者群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理论前沿和改革趋向提供了一个有较高权威性的渠道和平台,易纲、夏斌、巴曙松、王松奇等经济学家独家为本刊多次撰文。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6年人民银行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利率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优化信贷政策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继续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六是研究扩大消费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

  综合来看,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是有效的,通过对历年货币政策的回顾,不难发现,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 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针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在的现实,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我国中央银行自1984年成立以来,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新的货币政策体系明确后,中央银行停止了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停止了对财政透支和借款,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权力集中到了总行并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制度已为预算制所代替。这一切都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能创造了条件。尤其在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提高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原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离中央银行真正行使其职能还尚需时日。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强化资本约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在保证国有控股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并按股份制公司的规范设立治理机构。

  2.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

  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运营方式来运营的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在贷款中就不会再以经济成分的性质来确定贷与不贷,从而使一些效益好,资信好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单位也能筹集到自己所需的发展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还要加快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大扩股、上市、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分散在各地,对当地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政策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与发挥作用,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企业办社会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根据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要求,除少数公共用品属性、自然垄断性、转移支付性的国有企业外,其余的国有企业的产权都应转化为集体或个人所有产权。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调整和改善其负债结构,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银行不良债权。要对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金进行认真审查,以防止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和社会公众。只有通过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才能逐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操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济主体,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独立承担风险和享有收益。客观地说,这种真正体现所有者利益的企业才能对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变化做出灵敏反应,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建设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是金融制度变革中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买卖”和“再贴现”两大重点,相应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1. 要扩大全国电子联网,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和结算体系,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风险控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开发交易工具。除继续配合财政部扩大国债发行数量和品种外,要积极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

  3. 票据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是银行与企业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积极培育票据市场,完善贴现制度,支持商业银行在中心城市建立分支机构,集中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票据承兑业务,扩大对他们的再贴现。逐步使票据贴现市场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以便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4. 扩大证券市场规模,规范证券市场运行。

  我国证券市场起始于1990年,发展速度很快,但社会融资机构中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种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困难和风险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来解决。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扩展股市规模,既可以改善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企业的负债结构,促进企业和银行良性发展,又可以扩展我国证券市场规模,降低市盈率,让银行系统的富余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这一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吸引中小投资者进入,从而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得以顺利传导,提高其效应。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重要的概念。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在近一个时期是有效的。近年来我国一直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是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选择,既可以避免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又有助于消除扩张性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隐患。因此,它既是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稳健的货币政策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