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基于“双循环”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通过测算2003-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生产性资本存量,运用中介效应、动态门槛效应模型对ICT资本结构变化点及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ICT资本深化作用明显,ICT资本每增加1%,经济发展质量将提升2.8%~3.6%;从传导机制看,技术扩散效应、人才配置效应和自主研发效应是ICT资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起非线性调节作用,随着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越过门槛值,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但人才配置位于倒U型左侧。该结论表明,当技术扩散越过对经济发展质量正向影响的临界值时,ICT资本积累将成为经济发展质量阻碍因素。通过揭示中国经济亟需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内在逻辑,为促进内循环经济投资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ICT生产性资本;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扩散;人才配置;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0引言
平衡经济高质量和稳增长的关键在于优化技术进步路径,尤其是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即将跨入“模仿陷阱”[1],中国人口结构红利逐渐消失,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获益的低成本技术进步路径难以为继,国内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通信技术具备高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活跃等技术特性,在各产业部门增加ICT资本投资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方式和条件变革,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向精细化结构转型的动力源泉。但如何利用ICT资本跨越“模仿陷阱”、提升内循环发展动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高质量发展内涵或外延并构建相应测度指标,只有少量研究从政府规模、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技术创新、物质资本投资、城市蔓延等方面检验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2-4]。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动力或抑制力,但鲜有探讨创新驱动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而关于ICT经济效益的研究大多关注ICT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生产率悖论”假说,将ICT资本视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探讨其对生产率的影响[5-6]。这类跨国研究结论不一致说明可能存在第三方变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进步)影响ICT资本与经济质量的关系。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基于创新变革视角探讨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同志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长期依赖模仿创新路径会造成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配置失衡,形成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加大生产性部门与非生产性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要素错配;形成僵化的劳动分工模式,致使关键技术突破困难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换涉及人、技术和能力变革,具体表现在人才配置、技术扩散和自主研发3个方面。而利用ICT资本纠正信息扭曲、破除自主创新结构性障碍,可以优化人才配置,提升自主研发强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人力资本在最初经济模型中被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随着新增长理论的不断深化,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异质性人力资本[7-8],并将人力资本结构看作是技术进步的关键。尤其是当前国际技术壁垒日益加剧,模仿创新路径难以为继,需要将更多高技能人力资本配置到研发部门中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10],而ICT资本能够提升创新部门的工资溢价,促进高技能人力资本向创新部门流动;其次,借助人力资本跨部门流动和ICT资本积累,可以发挥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促进技术扩散,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扩散能够提高新技术和新产品交易率,加速创新成果迭代升级,最大程度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最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和技术扩散范围不断扩大有助于积累研发经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研发资本存量积累提升自主研发强度和质量,并在研发部门形成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经济,促使经济体跨越“模仿陷阱”。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分析ICT资本引致创新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并将这一机制内在识别为技术扩散效应、人才配置效应和自主研发效应。同时,实证检验该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揭示ICT资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第二,相较于自主创新,以技术扩散为主的模仿创新路径虽然成本优势明显,但忽视了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关键变量,即ICT资本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ICT资本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传导途径,通过经验研究揭示在不同门槛变量影响下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发现当前技术扩散已经越过对经济发展质量正向影响的临界值,ICT资本积累已成为经济发展质量阻碍因素,揭示中国经济亟需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内在逻辑。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双循环”发展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政策引导和内需拉动三重动力共同发挥作用。ICT资本积累不仅使区域联系更加紧密,降低信息、沟通等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范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需动力;而且,ICT资本积累还能够扩大个体获取知识和联系的范围,为更广泛的知识、创意和人力资本要素供给提供虚拟空间,产生知识公共池效应,为自主创新路径转换积累公共知识存量,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一条较为昂贵的技术进步路径,中国跨越“模仿陷阱”需要降低自主创新交易成本。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由要素稀缺性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对创新产生诱致性作用[11]。ICT资本积累能够大幅改变创新要素禀赋结构,降低创新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节约创新成本,从而有效实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路径转换。由ICT资本积累带来的创新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促进创新要素跨部门自由流动,既包含高技能人力资本由生产部门向研发部门转移所带来的知识网络正外部性,又包含由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所产生的技术扩散;二是有助于研发部门研发资本存量增加并获取更大范围内的知识网络,使经济体通过知识积累效应促使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方向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反过来又会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最终提高经济体自主创新能力。因此,ICT资本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可能路径有3条:
(1)技术扩散。ICT资本积累从两个方面促进技术扩散。一方面,ICT资本积累使创新活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营造了更大的技术交易空间。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虚拟技术交易空间与实体技术交易空间并无本质差异,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ICT资本为技术提供共享媒介。ICT资本积累带来的网络效应能够分摊信息搜寻、沟通成本,使虚拟创新空间中的交易效率较高但费用低廉;而实体创新空间由于受到有效市场范围的限制,难以消除关系型合约所必需的固定租值,导致技术交易费用始终大于或等于虚拟创新空间[12];另一方面,ICT资本积累能够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借由高效有序的分布式信息传递通道,节约技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检索、合约谈判、质量监督等交易成本,扩大技术扩散规模。而技术扩散又能进一步通过加快创新成果流动,降低创新要素替代难度,缓解创新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ICT资本积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H2:ICT资本积累能够节约创新成本,促进技术市场技术扩散和创新活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人才配置。增加ICT资本是提高创新部门工资水平的前提。由ICT资本构建的网络平台及知识付费机制能够为高技能人力资本带来额外收益,形成创新部门人员工资溢价,使高技能人力资本更愿意从事研发工作。只有当创新部门人员工资高于非生产性部门时(公共服务行业、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等),高技能人力资本才会选择在创新部门就业。一国跨入“模仿陷阱”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人力资本错配,即本该进入创新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大量涌入非生产性部门,较少从事科学研究,致使生产率降低。Acemoglu等[13]的跳跃式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一定比例的高技能人力资本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提升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创新人才优化配置可以降低创新成果黏性,使信息、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通过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实现跨区域传播与扩散,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ICT资本积累能够促使高能力创新人才由非生产部门向创新部门流动,优化人才配置,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3)自主研发强度提升。Dinopoulos&Thompson[14]的研究认为,研发活动存在稀释效应。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研发设计将变得更加困难,而ICT资本积累借由创新活动专业化经济效益(非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抑制这种稀释效应。ICT资本积累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虚拟创新空间支撑自主研发活动,当市场主体基于虚拟创新空间、创新效率与分工水平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开展自主研发时,能够极大地减少单笔研发费用,促进创新分工深化,进而产生专业化经济效益。进一步,依据斯密-杨格定理,创新分工结构深化使高技能人力资本在创新部门获得的收益更高,促使高技能人力资本向创新部门转移、创新供给增加、自主研发市场规模扩大,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ICT资本积累促使研发活动更加专业化,有利于提升自主研发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2.2变量选取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在经济福利分配持续向好上。在“双循环”发展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对经济效率、结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权利禀赋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基于“双循环”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本文将经济发展质量界定为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固有特征与经济发展进程的协同演进,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稳定性、可持续性、经济福利分配和经济权利禀赋6个方面。Elena等[15]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内涵应遵循4个辩证原则:一是核心生产要素绝对重要性和其它要素相对重要性;二是经济发展连续性与结构变化离散性;三是经济运行稳定性与发展质量可变性;四是经济发展有效性和发展变化可能性。由此可见,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至少应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同时,本文还借鉴其他学者对经济质量的结构性探讨和指标选取过程[16-17]。
相关期刊推荐:《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于1989年,本刊为半月刊。设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评价与预见,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人才与教育等栏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蕴含的质变可行能力十分重要;林勇和张宗益[18]对其赋予经济学范畴定义,认为可行能力实质上是一国(或地区)拥有的经济权利禀赋,即各种经济权利数量和质量。经济权利是指能够满足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潜力和制度供给权利。在操作层面上,经济权利禀赋由3个方面构成:基础权利禀赋、创新权利禀赋和协调权利禀赋。其中,基础权利禀赋代表该国家(地区)拥有的与其它国家(地区)进行自由交易的权利;创新权利禀赋代表该国家(地区)能够持续提供创新人才、节约创新成本、改进交易方式的权利;协调权利禀赋代表该国家(地区)保障自身内部均衡发展的权利。综上所述,本文形成包含3级指标6个维度共35个题项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见表1)。
(1)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质量总指数及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经济福利分配、经济可持续性和经济权利禀赋6个维度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指数(限于篇幅,未汇报具体指标测算过程)。
(2)核心解释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测算ICT生产性资本存量与净资本存量数值。以ICT生产性资本存量(ICT)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ICT净资本存量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
(3)中介变量:①技术扩散(TS)。以技术市场成交额与实际GDP的比值衡量该指标;②人才配置(HC)。以硕士以上学历占研发人员全员当时量的比重表示;③自主研发强度(IRD):参考傅晓霞和吴利学[19]的做法,以生产性研发资本存量除以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衡量。
(4)控制变量:①市场化水平(Mar):参考樊纲等[20]测算市场化指数的做法;②城镇化率(Urb):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衡量;③财政支出(FIE):以地方政府预算内一般财政支出占实际GDP的比重衡量;④技术变动率(ICE):借鉴潜在产出法中较为常用的Malmquist-DEA法,运用产出导向CRS模型对技术变动率进行估算。产出变量为各地区专利授权量,投入要素为生产性研发存量、研发人员全员当时量。
2.3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2003-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由于西藏数据缺失,故未纳入统计),ICT投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3-2017),经济发展质量和其它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8)、《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所有数据按2003年不变价格计算,使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ICT资本、城镇化率、财政支出、技术扩散进行对数化处理。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3实证分析
3.1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
表3检验ICT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准影响。在静态模型中,分别采用简单OLS回归、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变量进行检验。F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显著优于混合回归,Hausman检验依然支持固定效应模型(见模型1)。模型1检验结果表明,ICT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系数为0.036,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ICT资本每增加1%,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提升3.6%。为准确分析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长期动态影响效应,分别采用一阶差分GMM(模型2)和两步系统GMM(模型3)对方程进行估计。同时,引入因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的代理变量。对比模型2和模型4可知,无论从AR(1)和AR(2)检验结果还是估计系数大小看,两步系统GMM都优于一阶差分GMM,两步系统GMM回归结果见模型4。从中可见,2003-2017年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结合模型1可知,ICT资本存量每增加1%,经济发展质量将提升2.8%~3.6%,且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郭美晨和杜传忠(2019)的研究表明,ICT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总产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本文所得结论一致。
模型5、模型6分别替换自变量和因变量指标,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模型5将ICT生产性资本替换为ICT净资本,结果发现ICT净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仍然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估计系数值变化不大,但显著性水平由1%下降至10%,说明生产性资本存量指标更能体现资本品在生产和服务中的价值。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最能表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内涵,因此模型6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替代指标,结果发现ICT生产性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估计系数为0.083且在1%水平上显著。上述分析表明,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比较稳健,假设H1得到验证。
3.2ICT资本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传导机制
本文利用逐步回归法对技术扩散、人才配置和自主研发强度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4。
(1)技术扩散效应。由模型7可知,ICT资本为地区带来显著为正的技术扩散,ICT资本每增加1%,技术扩散将增加0.43%。模型8检验经济发展质量对ICT资本和技术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加入中介变量技术扩散后,虽然ICT资本回归系数相较于基准模型下降幅度较大,但在5%水平上仍然显著。Kishi[21]认为,技术扩散能够有效扩大创新市场规模,增加创新成果数量;Maryam&Jehan[22]的研究表明,技术扩散能够有效缓解区域间技术进步差距,提升全要素生产率;Buera&Oberfield[23]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技术扩散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影响。由此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ICT资本存量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显著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Sobel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扩散的Z值为5.901且在1%水平上显著,Sobel检验拒绝不存在中介效应的原假设,表明技术扩散效应是ICT资本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传导路径之一,假设H2成立。——论文作者:林勇,张昊,黄欣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