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生态旅游休闲农庄的发展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农民增收,促进就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品单一、内容同质化、服务水平低、创意文化开发不足的情况。更为危险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盲目过度开发,推行城市化破坏生态环境,丧失区域特色,“开发一处、破坏一处”。为了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农业旅游的体验性,打造多功能生态品牌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本文对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生态农业;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
过去几年我国农业旅游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5 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超 4.13 万亿元,游客 41.2 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 4400 亿元,游客 22 亿人次。2016 年全国收入 4.69 万亿,国内外游客 47 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 5700 亿,游客 21 万亿,2017 年全国收入 5.4 万亿,游客 51 亿人次,乡村旅游增长较快。旅游经济对 GDP 超过 11%,对就业贡献都超过 10%,而且未来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但是观察最近三年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一半,但是收入却在一成多点左右。这说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处于低端市场,未来还有巨大前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乡村景区重游率很低,个别地区不足 10%,而发达国家高达 80%。我国休闲农庄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不足、毫无创意体验,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很多休闲农庄以生态标签为包装,不注重创意文化产品开发,忽略游客体验,制造生活垃圾,严重破坏了农村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开发生态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生态休闲农庄开发创意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一)生态休闲农庄的比较优势研究
1. 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旅游业占中国 GDP 的比例已经超过 11%,而国家预计 2018 年农业占 GDP 比例将下降到 7% 以内。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占 GDP 比例下降说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人们不再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生产上,我国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了巨大保障。农业好比一个地基,农业的基础打得越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厦才能越高,越牢固,越智能。农业占 GDP 的比例低于旅游业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优化,人们不再为了衣食奔波,而追求更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在夯实农业地基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收创收。
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就是增加农村产值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旅游业已经飞速发展,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巨大,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虽然接待人次众多,但是产值仅仅占全国旅游业的十分之一多一点,那么在此条件下,如何立足于乡村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就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未来如果乡村旅游业得到稳定发展,那么将会解决我国上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生态农业的转型,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 生态休闲农庄相对传统农业的比较优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家,有三亿多人口,真正从事农业的不足 1%,依靠规模化生产,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的玉米、大豆和高粱产量一度稳居世界第一,小麦、西红柿、苹果产量也常年位居第二,以大豆为例,如果中国不从美国和巴西进口,那么需要八亿亩土地改种大豆,将近占到中国耕地面积的一半。所以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而不是自身生产就是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发展国内生产率更高的产业。我国学者(吴敬琏、刘吉瑞,1998)早就提出中国农业不能搞机械化大农场,而要实行园艺经营。
在任何国家,传统农业都是资本厌恶型产业,因为资本回报率低,所以资金和人才都从农村流出。单从土地为例,如果仅仅靠耕种,每亩地也就 800 元到 1000 元左右的产值,如果种植大豆这种低单产量作物,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形,那么可能亩产只有 300 多斤,总共产值也不足 800 元。而如果进行生态农庄开发,光是每亩地上的生态作物、智能设备、绿色建筑加在一起的产值就至少是几十万元,如果构建了品牌生态农庄,那么带来的产值将会更大。
各地农业发展都要培育自身优势产业,如日本学者所说,落后国家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并利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通过国家产保护政策建立自身优势。从这个理论上来讲,农业可以从劣势转化为优势产业,因为农村低劳动力成本可以创造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城市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概述
生态休闲旅游是解决我国农业空心化,聚集农业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重要产业模式。所谓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就是结合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生态等要素,结合农村乡土文化、特色产品和比较优势,融观赏、学习、休闲、娱乐、度假、生产、创意、体验于一体的活动。生产、生活和生态是乡村旅游的三大要素,在文化艺术上,乡村旅游更多凭借的是原生态的文化而非现代文化进行创意创新,比如日本稻田画、大连玉米迷宫、新西兰美食地图等。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会分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农业和生态产品四类,但是本文的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是建立在区域优势之上,融合休闲、生产、度假和生态功能的创新产品,尤其是要注意体验性,挖掘游客的精神需求,给游客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充分给游客提供文化互动的平台,以真是实感触动现代社会这些“寂寞的个体”。
所以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可以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等,而不仅仅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服务,那么反而会造成农村特色文化的消失,比如打造“海岛艺术创意谷”、创意土产、婚庆蝴蝶、传统农耕技术、当地特色文化等,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怡情田园、追求多元化、渴望新颖、乡土情结、保健疗养、扩大视野、缓解压力甚至是科研、经济和文化研究上的需要。
二、国内外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不足
(一)国外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经验
1. 国外乡村生态休闲的发展早在 18 世纪欧洲贵族就定期到乡村度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因为度过独特的容克庄园土地制度,让许多贵族钟情于乡土。从 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开始,家庭旅馆和行业协会推动了欧洲度假农庄、观光农场和土著旅游快速的发展。欧美乡村旅游立足于多样性景观和多功能农业,专注于生态、经济、美学、娱乐和空间。比如阿尔卑斯山、落基山都是最早的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区。
80 年代以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乡村旅游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除了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之外,还专注于提供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深刻体验,休闲农庄从传统的休闲度假升级为生态旅游。乡间散步、骑马、登山、野外探险、打猎、漂流、划船、钓鱼、农耕、采集、饲养和各种野外活动等。
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土地和收入都被用于休闲。[1]而中国人公共假期和法定假日加起来也有 115 天,许多人每年休假超过 125 天,所以未来中国人也有大量时间。
2. 国外生态农场创意旅游的经验和教训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乡村旅游的生产、生活、生态和休闲功能受到挑战。因此各国都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德国乡村旅游建立在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喊出了“将旅游业当作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口号,德国游客过夜次数连续数年居欧洲首位。
奥地利“农家旅游”注重体验,尤其是在阿尔卑斯高山牧场上那种人心与自然相融合的浩瀚之感,天地万物、人与牲畜谱写了一幅大自然最激荡人心的画面。
法国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法国有超过十六万个休闲农庄,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在乡村度假。提供客栈、农产品、农副食品、骑马、学习、探索、打猎、露营、教育、家庭体验和生态保护等多种服务。
意大利是生态旅游的老牌劲旅,早在 1996 年的统计就有 7500多个绿色农庄。意大利绿色农庄非常注重农业基础性,以累进税率保证旅游收入不高于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让意大利人注重农业绿色产品的开发,避免一些国家发展生态农庄造成农业污染的现象。
近年来美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尤其对农林矿的限制加强,注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美洲传统物种的保护也在增强。美国生态旅游注重文化性和经济性并举,以“牛仔文化”主题创意旅游来说,帮助农村提供免费劳动力还就近推销农副产品。[2]
日本乡村旅游注重体验和本土化,尤其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日本一村一品举世闻名,服务多种多样,包括观光、品评、采摘、住宿、体验、度假、绘画、健身、摄影、教育、竞赛、购物、庆典等,尤其是儿童野外拓展和老年休闲疗养农庄格外出色,将教育和老龄化问题与旅游经济结合。日本农民的创意也是举世无双:比如“汤布镇电影节”、“世田谷区民健康村”、“一头牛的牧场”、“稻田画艺术”。日本人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上富有创造力,比如在养蚕和烟草失去竞争力之后,上野县四贺村就在废弃桑园的基础上建立逗留型休闲农园,其实早在 50 年代,长野县农民就在冬季开发滑雪场和度假客栈。
目前国外乡村旅游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力度都相对不足。
(二)我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和不足
我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经历了扶贫、观光、农家乐、休闲和生态旅游等几个阶段,从自然景观的观赏到关注于内心的体验,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名胜古迹、乡村特产、工艺技能、人文景观等。近年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注重自然循环、土壤恢复、涵养水源、淡水净化、空气清洁、灾害调节、营养健康、保护生态等方面,关注生态、休闲和经济效益,对创意产品开发也越来越重视,比如:北京的农业园有提供婚纱服务的,有意大利风情农庄,有缓解上班压力的发泄农场;上海的特色农业园立足于自身优势,有深加工、疗养保健和自然景观等;成都有以花为主题的“五朵金花”。
相关知识推荐:旅游类论文发表哪些期刊快
但是我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足,缺乏特色和创意,模仿雷同严重,不能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品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些地区将旅游度假村改名成农业生态园,并没有实现节约耕地、绿色生产的目的。还有些地区将吃点农家菜、看点农家戏、坐坐马车就是农业休闲生态农庄,刨去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不说,很多过度开发的农庄就是在农村盖了个酒店,贴上生态标签,而根本没有实质内容。
三、我国生态休闲农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一)坚持独创性、体验性和文化特色的结合
生态农庄从立项到建设,必须建立在创意思维之上,如果没有独特的创意,那么就不应该立项。而产品开发过程要坚持文化主题和用户体验相结合,比如农业栽培上,除了绝对保证绿色栽培之外,还要结合艺术栽培手段,突出作物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让游客观光农业生产的过程不要简单地让游客去大棚看生产过程,而要突出互动,让游客参与艺术和生态栽培。改变过去光让游客采摘的习惯,让游客亲自当菜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出租菜地,帮助游客管理,游客可以委托农庄并且亲自管理菜地,采摘后亲自烹调自己的种植成果。农庄可以引进本地特色动植物和外地稀有品种,比如发光树、防火树、跳舞草等。要建立主题文化活动,比如在耕牛文化中就要让游客和耕牛互动,更好了解牛的习性;在农业历史主题活动中,让游客使用水车、木犁等传统工具;在养生活动中突出结合特色文化。饮食上可以让游客自己体会大锅烧火做饭,住宿上体验火炕、蒙古包、窑洞等不同文化,旅行可以提供冰车、骑马、马车、船等不同交通工具。游览和度假要结合主题文化,发挥传统乡村艺人的优势,比如刀工、雕工、艺人、武术、绝活、医药秘方等。
(二)构建多功能一体化旅游产品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类型,对观光用地、绿色农业、自然风光、建设用地、绿色食品加工、道路、林地的生产效率、可持续能力、产品多样性、经济性和生态性进行综合考察,关注地区生态多样性和环境条件等生态指标。要综合融入养生健康、休闲度假、艺术体验、衣食住行和高等文化需求,在线上线下创造粉饰,融合现代多种元素,打造多功能生态产品。比如游客吃的都是本农庄的绿色食品,欣赏的都是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适当修复的生态景观。
乡村旅游要以体验性为中心,结合多样性、观赏性、舒适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休闲的共享,通过休闲度假、乡村活动、生产生活和回归自然建设一个生态体验场。要注重建设体验框架,构建生态体验模型,搭建生态产品价值链,发挥生态体验功能。比如乡村特色文化的可进入性、乡村特性、民俗文化、传统民居;生态文化的稳定性、生态农业的绿色性、水土和空气的环保性,休闲度假的教育体验、审美娱乐、新奇感受和多元文化,农业产业的生态品牌农业,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势,通过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的综合利用,实现返璞归真、享受田园、超越自我、拥抱自然的体验。
(三)建立创新思维,发展品牌产品
我国休闲农庄要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当前消费大众的切实需求出发,深入挖掘游客的个人体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而不要千篇一律,用生态标签作为包装。比如英国的科兹沃尔德将田园风光、古老建筑和乡村特色相结合建立了烂漫田园农庄。新加坡将农业科技和现代都市相结合建立了特色的都市绿色农业,其典型就是新加坡的垂直住宅农场和乐龄农庄,为了吸引游客,将每层高楼上都种上植被,通过农业科技公园设施造型的艺术化来吸引游客购买农产品、观赏最新农业科技。日本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水上町打造成农业公园和工匠之乡,并且建立养生文化吸引游客。
开发创新产品其实就是一个针对当前发展环境进行应变的过程,比如结合当前都市人的需要多开发野外生存、探险、小型狩猎、捕捉以及情绪发泄等活动。如果本地是山,就深入开发山的体验和文化属性,比如山泉、山果、森林场景、魔幻故事、神仙再现、仙境探索、互动游戏等模式,切记抱着山里放个庙,庙里养个收费的和尚的落后思维。
结 论
打造生态休闲农庄的根本在于立足于绿色生态,充分发挥乡村区域比较优势,结合国外经验,建立特色品牌。最关键的是彰显乡村文化,坚持独创性,要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需求,创造性地为游客提供最佳体验。在建立生态体验场的过程中,要根据游客特点创造超越时空感的不同情境,针对用户高级体验打造创新产品。——论文作者:陈嘉睿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