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放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惠民生、稳增长、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的重要投资方向。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将集中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际高铁、特高压、充电桩七大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十万亿元。新基建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信贷及信托资金等。商业银行应抢抓市场先机、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风险防控,积极做好新基建金融支持工作。
关键词:新基建投资;资金来源;风险分析
一、新基建概念及范围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新基建概念由此而生。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具体来看,新基建主要涵盖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际高摘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放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惠民生、稳增长、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的重要投资方向。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将集中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际高铁、特高压、充电桩七大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十万亿元。新基建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信贷及信托资金等。商业银行应抢抓市场先机、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风险防控,积极做好新基建金融支持工作。关键词:新基建投资;资金来源;风险分析铁、特高压、充电桩七大领域。
国家高度重视新基建工作,“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对新基建进行了专门部署,新基建重要性不断加强。当前我国在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全国信息传输和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投资增长16.0%,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居全球第一,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新基建有效发挥了惠民生、稳增长、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的作用。
二、“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情况展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放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近期多部委密集谋划新基建投资支持举措,发改委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5G应用、数据中心等建设;工信部提出将按照需求牵引、系统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国资委提出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全国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万亿元。我们测算,“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投资规模将超过十万亿元,更重要的是相关产业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撬动上下游更大规模的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投资空间巨大。
(一)七大领域情况
七大领域将是“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的重点投资方向(表1)。其中,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为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城际高铁轨交是智能交通的重要实践,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具有重要意义;特高压、充电换电设施是建设能源互联网、推进新能源发展、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环。七大领域技术端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超过十万亿元,并对全产业链形成极强的带动效应。
(二)区域情况
新基建是“十四五”时期各地重要的投资发力方向。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湖北、浙江、安徽等多省市出台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均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其中多个省份明确了5G基站建设的具体目标(表2),部分省份对数据中心机组、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线路、轨道交通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目标。总体来看,经济发达省市重点在于打造新基建标杆、建设高水平产业集群,经济后进省市重点在于夯实发展基础、补齐新型基础设施短板。
三、新基建投资的主要来源及风险
(一)新基建主要资金来源
新基建的“新”不只是建设领域的“新”,也意味着资金来源和建设模式的“新”,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显著:
1.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资金来源,“十四五”时期财政将提供更加合理多样的支持。加强财政支出和专项债支持。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用于“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预计近五年将保持较高投入;地方新基建专项债、城投债等发行力度加大。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规范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政府性基金、产业基金的设立模式,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企业资金。国有和民营企业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做好引领。2020年央企新基建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电信、电力、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型央企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时期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多点发力。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已先后布局新基建领域,如阿里云投资2000亿元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建设;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百度目标成为中国新基建最大AI服务供应商。科技公司将为新基建发展带来大量资金和科技支持。
3.银行信贷。除了以基建业务为主的开发银行之外,多家商业银行也已加强了新基建业务布局和资源倾斜。多地出台政策鼓励银行针对新基建项目提供专项优惠贷款,2020年山西省统筹当地六大银行向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发放1500亿元投资,并提供绿色通道、优惠利率、全产品供给等金融支持。
4.信托基金。2020年4月,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可以作为基础设施类REITs主体。目前全球REITs市值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而我国还在千亿元量级。未来新基建REITs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状态待发表等多久
(二)新基建项目主要风险
1.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地方财政实力差异明显(图1),部分省市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自给能力不足。尤其是部分人口净流出地区,新型基础设施的实际应用需求有限。如果“一拥而上”搞集中建设,极易造成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加重当地政府债务负担,带来债务风险积累。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计划由于推进节奏过快,导致出现基建结构性过剩、政府杠杆率快速抬升等负面影响。
2.建设运营风险。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项目技术水平高、更新换代快,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建设和运营都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目前部分新基建项目投资主体为地方政府下属的城投公司等投资平台,不具备高技术类新基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经验,能否在预算内完成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项目运营、有效收回建设投资都存在不确定性。
3.贷款信用风险。不同于传统基建项目有较充足的资产抵押或明确的收费权质押,新基建项目多属于高技术、轻资产项目,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也无法提供充足的资产作为抵押担保。新基建项目普遍融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较长,如果出现“入不敷出”造成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又无法落实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则贷款偿还难以得到保障。
四、建议
(一)抢抓市场先机,积极支持新基建
商业银行应牢牢把握本轮十万亿规模新基建带来的业务机会,抢先抓早做好新基建领域信贷市场布局。积极做好与各级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重大项目投资安排,做好上下联动、区域联动,争取优质新基建项目,加强重点区域、优质业务、重大项目储备。重点发力5G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融资需求大、建设效益高、民生惠及面广的领域,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适当加大金融资源倾斜。
(二)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能力
新基建具有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等特点,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之相适应。一方面强化全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围绕高技术、轻资产和运营一体化强的特点,创新全周期融资产品和服务;积极关注项目全产业链带动情况,做好对上下游企业的链条式金融服务;根据项目特点积极拓展造价咨询、财务顾问、支付结算等,满足全方位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强化投贷联动支持。积极开展投贷联动、入股有限合伙型产业基金等模式,并探索主动设立股权基金,多渠道参与新基建项目股权融资。
(三)优化资金投向,加强风险防控
一方面合理把握资金投向。新基建规划布局应与地方的经济发展、财政实力、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净流出、政府负债率较高、隐性债务占比偏重的地区,应视项目具体情况审慎进入,防止成为过剩基建、过剩产能的受损方。另一方面做好项目风险控制。做好项目方资本实力和运营能力的调查和筛选,对传统抵质押物不足的可通过担保基金、政府购买服务、使用权订单质押融资等方式落实还款来源,强化资金监管。对于融资规模大的项目要尽量通过银团贷款、行内银团等方式开展,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为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提供渠道。——论文作者:王小娥 张汉楚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