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几种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其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借鉴之处。并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思考的基础之上,论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区域差别较大;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划特征明显。本文试图在国外农业现代化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特点;并针对具体国情,探讨适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土地、劳动力和当时的工业化水平所决定的。世界上几种有代表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有这么几个显著的特点: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则相应地多投入劳动力,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模式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1美国模式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是机械化的过程。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征,使得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
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半机械化、田间作业机械化和全盘机械化。在半机械化阶段,改良农机具逐渐取代传统农具,这是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如轧棉机、铁犁、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2阶段是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以电力驱动的大型现代农机具代替非机械动力农机具。全盘机械化阶段,是机械化的成熟阶段。此时不仅农机具的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此类农业现代化模式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1.2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是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促进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增加农产品的出口,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4个时期:①引进西欧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时期;②以劳动对象为中心的技术改良高潮,出现以多施肥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趋势;③通过农村民主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起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④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应用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荷兰,也由于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成为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国家。
1.3西欧模式
诸如英、法、德等西欧的一些国家,他们资源禀赋的特点是,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在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时并举。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的同时并举,多元技术变革推动了西欧模式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关知识推荐:农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
2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有益借鉴
我们可以借鉴以上不同类型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的成功经验。
首先,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日、韩等国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
其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这一点可以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荷兰利用市场最终将本国农业发展成典型的高效农业的事例中得到佐证。
再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日本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一制度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最后,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二战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现代化,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3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农业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此外,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是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
3结合国情与农业现代化特征选择适合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分地区、分阶段地进行,不存在适合我国各个地区的统一的模式。沿海发达地区等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其他区域,可以努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科学农业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特征,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其主要工作应放在如何克服水资源短缺上,如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等。这样,先发展的地区可以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
这是由我国农业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农业基础条件有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一。整体上看,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机械化上看,手工农具以及耕畜、农业机械化并存,极少量高原山区刀耕火种尚未绝迹。区域上看,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快,而分散的、边远落后地区相对较慢。其次,不同地区面临的农业现代化问题也不尽相同,解决方式不同。东部地区人多地少,以土地资源约束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短缺是最大制约因素;多山地区与平原地区对土地经营规模、水资源利用模式等有着不同的制度需求。
农业现代化要在实践中把握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环境可持续化。(生产条件现代化。具体来说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水利化。其中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如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良种化;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等。(生产组织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④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环境污染;大力发展林业等。
总之,我们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结合国际农业现代化的有益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并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特征,因地制宜地逐步走出一条最适合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文作者:高照军1,崔成镇2,郝运鹏1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