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出发提出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主体道路并按照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功能拓展等多角度总结出4种主要发展模式最后对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主体道路;发展模式
早在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江苏、浙江和上海时就明确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浙江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制定了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 》并从浙江省农业资源紧缺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实际出发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2008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浙江省委、省政府结合浙江省实际强调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推动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使浙江现代农业继续走在前列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浙江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笔者针对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研究其发展的主体道路和发展模式旨在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道路
随着浙江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全省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该背景下必须从浙江的省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农业的高效、优质、集约、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坚持强农富民的基本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2]。
(1)经济高效。即充分运用经济生态理论更新农业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使农业成为能够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
(2)产品安全。即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形成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资源节约。即从浙江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出发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进农作制度创新走农业资源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之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4)环境友好。即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技术密集。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传统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建立起能发挥浙江优势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即根据浙江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浙江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由于浙江省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类型繁多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根据浙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以及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道路的要求结合区域农业现代化实践经验从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功能拓展等多角度将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总结归纳为高效精致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生态型和功能拓展型 4种主要发展模式。这 4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对进一步推进全省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 高效精致型模式
2.1.1 模式基本特点。高效精致型模式是指以市场为导向高效为目标科技为支撑导入现代精耕细作理念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技术、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积极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和高效型转变使农业朝着特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品牌化、高效益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 4项特征:① 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征; ②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市场特征;③生产、储运、销售集约化的产业经营特征;④环保、节约、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特征[3]。简而言之高效精致型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 “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效益 ”的显著特点。
2.1.2 模式应用前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浙江省不仅农业资源减少和商品性农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从发展趋势分析全省农业外延发展潜力十分有限加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承受压力将日益加大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市场竞争加剧和农业新技术挑战等多重压力[4]。这些客观现实决定了浙江省农业必须独辟蹊径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先进的技术优势、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高品质、高价值、高效益农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综上所述高效精致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既吸取了传统农业精华又融合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是对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今后浙江省突破农业发展要素瓶颈制约、实现浙江省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符合浙江的基本省情和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这种发展模式尤其适用于浙江省沿海平原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区域。
2.2 资源节约型模式
2.2.1 模式基本特点。资源节约型模式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节约型技术实行复种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作制度推进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和水产混养、套养、轮养等逐步形成 “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 ”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为:①资源利用节约化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多宜性、多用性挖掘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节约资源;③规模经营适度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挥规模效益。概括来说以资源节约型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推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
2.2.2 模式应用前景。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合理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要素推进农业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正是浙江省在破解农业资源要素瓶颈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以发展节水农业、节地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图以最少和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或更高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肥、节水、节药、节工、节本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标是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浙江省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在浙江省的平原、海岛、丘陵山区等各区域都普遍适用是浙江省今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之一。
2.3 绿色生态型模式
2.3.1 模式基本特点。绿色生态型模式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绿色生态型模式具有 3 大特点:①注重环境友好推行清洁生产追求绿色无公害产品科学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②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人类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③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总体来说以绿色生态型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与和谐。
2.3.2 模式应用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崇尚自然、关注环保、注重安全、追求健康的思想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世界消费的主流。同时由于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以及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绿色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产品理念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污染统一起来与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了单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顺应了 “产品安全 ”和 “环境优化 ”的发展趋势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 ”的要求。由此可见通过绿色消费的拉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以此推动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并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上升为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模式之一在全省尤其是具有独特生态环境优势的广大丘陵山区发展前景广阔。
相关期刊推荐:《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设有: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植物生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园艺·园林·林业、动物科学、药用植物·烟草·蚕桑、植物保护等栏目。
2.4 功能拓展型模式
2.4.1 模式基本特点。功能拓展型模式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可以通过功能的拓展使农业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地说经济功能是指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农业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体验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5]。由此可见农业功能拓展是在实现农业经济功能的前提下对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进行挖掘、整合、升华的过程。
2.4.2 模式应用前景。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 GDP超过 1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农业发展亦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树立新理念 拓展新功能必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亦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功能一直在不断地演变与拓展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功能逐步向生产、生态、加工、流通、文化、休闲等多功能延伸与拓展。可以说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的作用与功能要不断创新;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实质就是农业功能不断创新、强化、拓展的过程;农业功能拓展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方向[6]。因此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重新审视农业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 加快发展多功能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功能拓展型模式尤其适合于大中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具有特定农业资源条件、农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
3 推进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3.1 注重农业机制与体制创新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促进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农场、股份开发公司、种养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积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 “三农 ”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并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程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农民需要。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有限风险与分层担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以产业协会为载体开展各产业内部的互助合作保险减轻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确保参保者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保险企业能可持续经营。
3.2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完善省内大中专院校、电大、农广校等农业种养类专业免费就读的政策深入实施 “农民培训工程 ”加快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通过送科技下乡、农技推广服务、农广校教育等渠道建立健全对种养大户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日常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和管理技能。借鉴全省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典型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走出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发展集约化、设施化的种植业优化种植业品种和布局;支持发展规模化、生态化畜禽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支持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稳定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在该基础上优化全省农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块状经济。进一步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加大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生态安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农业 “走出去 ”战略加强省际间、国际间合作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上实现优化配置和省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3 完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落实 “多予、少取、放活 ”方针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 提高各项资金安排使用的集中度。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不断扩大贴息、担保、配套和补贴等方式的投资比重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同时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并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信贷、税收等政策杠杆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7]。发挥财政资金在生态补偿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建立基本农田补偿机制深入实施 “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江塘海塘除险加固任务开展山塘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一批农村小水电、大中型排泵站、水闸等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排灌和防洪防台能力。同时以 《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依据狠抓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工业 “三废 ”排放的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控制和减轻工业 “三废 ”污染源对农业环境产生新的污染和破坏。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农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论文作者:周春华徐 萍王美青卫 新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